全壽命使用成本:10萬元買車 20萬元養車
最近,記者進行了一次小型調查,被調查對象為20人,其中,竟然有16人在買車時只考慮車價的貴賤,而對于把車買回家后的使用成本并不知情。有關數據顯示,一輛車全壽命期間的使用費用約為購車費用的兩倍。也就是說,假如你花10萬元買一輛車,那么從使用到報廢期間的費用可達到20萬元。在此,提醒各位:買車時要將所有費用全部考慮進去,方能游刃有余支配口袋里的人民幣。
使用費用約為購車費用的兩倍
汽車對我們不再遙不可及,卻總是讓人歡喜讓人憂。為了獲得更廣闊的空間、更愜意的生活,我們往往愿意付出一些代價。但是,一輛車帶來的花銷到底有多少呢?客觀地判斷一輛車的經濟性,就必須引入“全壽命使用成本”的概念,也就是一輛新車到其正常報廢之前所有相關的經濟投入,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全壽命使用成本=購車費用+使用費用(燃油、保養、維修、保險、養路費)-報廢殘值
有關數據顯示,一輛車全壽命期間的使用費用約為購車費用的兩倍。近幾年,每每油價上漲,都會觸動汽車市場的神經,很多消費者認為只要是省油的車就是經濟的車。其實這種觀點非常片面,燃油費、保養、維修費都是影響使用成本的重要因素。
燃油費不難計算,這里提醒大家,廠家公布的60km或90km等速油耗,顧名思義,是在理想狀態下的最低油耗。實際使用油耗可以參考國家發改委8月初發布的《轎車產品燃油消耗量公告》,其中1.6L級別里,東風標致206和千里馬并列冠軍(7.1L);2.0L級別冠軍為福克斯(7.7L)。
不能忽視報廢殘值
決定全壽命使用成本的最后一個因素是報廢殘值,即到報廢年限終了時還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殘值。買車實際上也是一項投資,選擇一輛“常葆青春”的車能夠減少車輛更新帶來的損失。國外人買車時非常注意這一點。不同的車制造工藝差距還是很大的,新車是感覺不明顯,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車心”,專家提醒大家要未雨綢繆。用車成本,怎一個“油”字了得……明智的消費者會綜合考慮買車后的長期投入,不會被硝煙彌漫的價格以及眼前的短期的利益所迷惑。
備件價低,保養費用不一定低
使用成本中最具迷惑性的是保養、維修費。人們普遍認為,備件便宜的車保養和維修費用就低,這是個誤區。備件價格和工時費決定每次保養維修的費用;保養間隔和故障率決定車輛全壽命期間需要進行保養維修的次數。兩者共同決定車輛使用費用。
保養間隔里程長短是衡量發動機的設計、工藝和耐用性的一個參數。大部分經濟型轎車的保養間隔里程在5000到10000公里之間。此外,車輛本身的質量和技術含量也直接影響到使用成本,這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結實的車省錢”。故障率低的車,花在維修上的錢肯定少,道理雖然簡單,但很多車主都是在車輛過了保修期后,才切身體會到這一點。所以專家給那些即將買車的朋友提個醒。
買車應該先看服務如何
近期,受汽車進口關稅和市場蕭條預期的影響,中國汽車市場價格體系重現波動,汽車價格戰大有愈演愈烈之勢。雖然廠家調整車價是對市場動向的一種反應,但專家們不禁質疑此舉的成因,即簡單的降價背后如何保證產品的品質不降?一些消費者在擔心質量的同時對于是否就此出手也是心懷矛盾。
對于何時出手買車的問題每個人的看法不同,特別是在價格一降再降的時候,持幣待購的消費者反而更緊地按住口袋,等著價格再降,對何時出手加入有車一族拿不定主意。專家指出,涵蓋品質和服務的產品增值不是單純的降價所能夠實現的,汽車市場的繁榮和進步需要的是更多地換位思考,把真正的利益給予消費者。
新華信市場研究咨詢公司做的一份市場調查顯示,服務對于準備購車或換車的消費者的影響正在不斷提升,它將接替價格成為消費者購車首要考慮的因素,而在具體哪些服務最受歡迎時,調查結果顯示76.3%的消費者選擇了“延長保修年限”,“贈送免費保養”、“維修優惠”兩項的得票率分別為50.8%和50%。
多個售后服務品牌誕生
中國質量協會、全國用戶委員會的一項調查顯示,轎車用戶及潛在用戶最關注的是“售后服務”。正如業內人士所說:“中國的購車者已經越來越理性,除了關注車型的技術性能外,售后服務也是左右其是否購買的決定性因素。”這一調查結果給汽車廠家注入了一劑清醒劑:在當前汽車品牌不斷涌現、車型和價格漸趨同質化的情況下,除了外觀、性能、配置等硬件外,廠商的售后服務體系是否完善對產品的銷售也是意義重大。
隨著服務重要性的日益凸顯,各大廠商在這方面也開始各顯神通。從奔馳的“星徽理念”、寶馬的“寶馬關懷”、上海通用的“別克關懷”、海南馬自達的“金秋之旅”到一汽大眾奧迪的“恒久關愛”、北京吉普的“Friend”,打造售后服務品牌日益成為汽車廠商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