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用車環境之 新荔灣區簡介
在2005年廣州最新的行政區劃調整中,原芳村區的行政區域劃歸由荔灣區管轄,荔灣、芳村兩區合并,組成了新的“荔灣區”。
廣州著名步行街上下九夜景
原荔灣區:地理位置佳 商家必爭地
荔灣,舊稱“西關”,因區內有“一灣青水綠,兩岸荔枝紅”美譽的“荔枝灣”而得名。轄區面積1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2萬。
明朝時,這里是中國對外通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清朝時曾有一百多年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窗口,著名的外貿商埠———十三行的所在地。荔灣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歷史積淀了獨具特色和風格的地域文化,自古以來即是廣州市最有名的商業繁華區之一。如今的荔灣更擁有“一街、二路”———上下九商業步行街,康王路和中山七、八路三個重要的商業地帶。
荔灣區北接火車站、白云機場;南有人民橋、珠江隧道貫通珠江兩岸;西邊有珠江大橋飛架東西,連同南海、佛山;西南有京廣鐵路廣州貨運南站及廣州港新風作業碼頭;更有107國道,廣佛高速連接廣深高速公路,直通香港;廣州地鐵1號線及內環高架路縱貫全區,形成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使荔灣區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為商家必爭之地。
處于新世紀的荔灣,也將因此獨特神韻而得勢。新一屆荔灣區委、區政府提出了“商貿升級、旅游帶動,科教興區,環境優化”的發展戰略,并制訂出建設商貿文化旅游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將荔灣建成宜商、宜居、宜游的嶺南天堂。
原芳村區:第三產業重 比例已過半地理
芳村區位于廣州市西南端。北、東面臨珠江(南軌道),與白云區石井鎮、荔灣區、海珠區隔江相望;南靠珠江(佛山水道),與番禺區大石鎮、南海平洲鎮相鄰;西與南海鹽步鎮、黃岐鎮接壤。面積46.2平方公里。
2001年底,區轄白鶴洞、沖口、茶滘、花地、石圍塘、東漖、海龍、中南、東沙九個街道辦事處(2001年12月29日起,撤銷東漖鎮,設置東漖、海龍、中南、東沙四個街道辦事處)。
經濟
2001年區國內生產總值274997萬元,增長13.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510萬元,減少1.2%;第二產業增加值l09908萬元,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150579萬元,增長18.9%。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繼續向第三產業傾斜。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調整為5.3:40.0:54.7。
風物
黃大仙祠:位于現芳村區政府東南,花地大凼尾。據傳,始建于清咸豐六至八年(1856年—1858年)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修,是一座寬敞、軒昂的三進古建筑。此祠為儒、釋、道三教合一,各種不同信仰的人都可到此朝拜。新黃大仙祠復建工程在原地動工興建,于1999年2月正式建成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