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0年交通遠景目標:提升公交吸引力
望京居民王先生:多中心規劃減輕交通壓力
“走路就能上班這兩年一直是我最大的愿望。”現住在望京的王先生說起對北京未來交通的希望,直截了當地說,現在堵車堵得我有時真不愿回家。在中關村上班的他,盡管路程并不遠,可要“打的”上下班最少也要一個小時,就更別提坐公交車了。“一加班,就不愿來回折騰,經常在單位湊合著睡上一覺。新規劃要消滅望京這樣的睡城,這樣可以減少上班族的負擔。”
當記者向他介紹說,新規劃要發展多中心,引導人們盡量居住在功能區周圍,讓每個區域在產業、人口、交通配置上平衡,減輕原有的城市中心區的壓力后,他表示,就近上班讓大家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工作。當然,家庭轎車也是必備的,可以在節假日為他帶來“兜風”的快樂。
“一座城市的交通狀況,不僅僅反映的是道路問題,而是與這座城市的公共交通狀況、百姓習慣、交通管理等問題相關。”北京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施衛良對記者介紹說,北京未來的交通,按照七大戰略進行了規劃,包括:
按照公交為導向的城市開發模式,優先建設聯系新城的大運量快速公交客運走廊;建立京津冀北區域城市間的聯系,統籌區域交通設施的規劃、建設和運營;加大政府對公共交通的投資力度的同時,吸引社會投資,發展軌道交通和地面快速公共交通系統;通過樞紐實現航空、鐵路、公路等對外交通、城市交通之間的順暢連接;采取差別化交通政策,在中心城地區特別是舊城,提高公交的同時,加大對小汽車交通管理力度;道路建設重點逐步從市中心城向中心城以外的地區轉移,引導新城發展,中心城的道路建設重點由快速路、主干路逐步向次干路、支路轉移,提高路網整體能力和應變能力,舊城道路建設要服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要求;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市民的交通意識和交通安全性。
交通布局調整之一:第二機場選址南部
北京除按計劃完成首都國際機場擴建工程外,還將選址建設首都第二機場。據介紹,第二機場的選址在北京的東南方向或者南部,配合選址的進展,還將適時開展與新空港配套的集疏運交通設施建設的規劃準備。第二機場的建設,將結合城市及區域發展的需要,通過加快京津冀北地區的協調,促進區域經濟聯系。
交通布局調整之二:鐵路客運樞紐“四主兩輔”
北京鐵路樞紐在現有的10條干線的基礎上,規劃京滬、京廣、京哈客運專線,客運系統按照“四主兩輔”總體布局,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和北京北站為主要客站,新北京東站(通州)、豐臺站為輔助客站,新北京東站預留發展條件。北京站與北京西站、北京北站與廣安門站間以地下直徑線連接。與其同步,還將調整鐵路貨場布局,逐步將大型鐵路貨場遷出五環路以外。
交通布局調整之三:京津間形成“兩小時交通圈”
京津區域將繼續推進快速鐵路建設,規劃以北京為中心,以京津為軸,以石家莊、秦皇島為兩翼,構建區域快速鐵路網架,覆蓋京津冀地區的主要城市,加強區域內城市職能中心、城市重點發展地區、大型客運交通樞紐之間的聯系。基本形成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兩小時交通圈”。
交通布局調整之四:公路建成2.2萬公里
到2020年,北京市公路網絡總里程將達到2.2萬公里,國道、市道、縣道和鄉道組成的公路,與城市道路的交接點在五環路上。公路網絡密度約為1.34公里/平方公里。其中國道由3條主干線和8條國道組成,市道由一條環線——五環路、16條放射線、20條聯絡線組成。市道放射線由京承公路、機場高速公路、京平高速公路、京津第二通道4條高速公路和12條一級公路組成。市道聯絡線由機場第二通道、機場北線、李天路3條高速公路和17條一級公路組成。9個客運樞紐組成的公路客運主樞紐體系,6個一級樞紐和5個二級主樞紐構成的貨運樞紐,與外省市的鐵路、航空及口岸、貨場相接,構筑北京的公路長途客運與物流基地。
交通布局調整之五:2020年建成綜合公交體系
北京將在2020年初步建成以公共交通為主體、軌道交通為骨干、多種運輸方式相協調的綜合客運交通體系。屆時,由地鐵、輕軌、市郊鐵路等多種方式組成的快速軌道交通網將覆蓋中心城范圍,并連接外圍的通州、亦莊、順義、大興、房山、昌平等新城,最終形成19條線路、570公里左右的軌道交通網絡。
地面公交客運系統按照快線、普線、支線三級系統完善地面公交線網結構,根據全市客運樞紐和軌道交通線網的發展,動態調整優化全市的公交線網布局。在中心城和新城之間建設快速公交走廊。
未來的北京中心城規劃了33處公交樞紐,每個重點新城規劃2至3處,其他新城規劃1至2處,與此同時,改善大型道路交叉口、立交橋等處的公交換乘,縮小市民換乘距離。在居住區、大型公共建筑、各類交通樞紐等人流集聚的地區,設置出租車候車區。
交通布局調整之六:城市路網密度達到國際水準
到2020年,北京市中心區道路總長度將達到4760公里,路網密度為4.4公里/平方公里。“這一指標達到了國際化大都市的水準。”市規劃設計院副院長施衛良對記者介紹說,市中心區道路系統仍保持方格網與環路、放射線相結合的布局,路網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組成。其中,快速路系統由3條環路、17條放射線及兩條環路聯絡線組成。
結合城市結構調整和新城建設,將建設外圍新城干線道路網絡,增加東部、北部道路網密度,形成以高速公路和快速路為骨架、配置合理的路網系統。新城與市中心區之間,建立起復合型交通走廊,以新城快速路為主,規劃新城的道路路網密度為5至7公里/平方公里。
交通布局調整之七:中心城設置停車場200處
到2020年,北京的停車管理將分區域采用不同的供給標準和收費標準。在中心城中心區特別是舊城,對機動車擁有和使用實行適度控制。除嚴格按照規定配建停車位外,中心城規劃布置停車場200處左右。
吸引個體交通向公共交通轉移,發展駐車換乘系統,中心城規劃駐車換乘停車場50處左右。在軌道交通及地面公交車站,根據需要就近設置自行車停車處。
交通布局調整之八:建立應急交通組織機制
結合城市減災的相關要求,交通設施也要提高自身的抗災能力和可靠性。北京要建立應急交通組織機制,制定應急狀態下的交通組織方案,整體提高城市交通應急能力。在考慮特殊交通運輸需要的同時,完善交通體系,保障城市交通系統運行的可靠性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