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奏是開好“快車”的藝術 怎樣控制節奏
為何要講節奏呢?因為節奏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而駕駛的節奏就是安全開車或者開好“快車”中的一個藝術課題。賽車手在比賽中都很講究節奏,場地賽中,重復不斷的每個圈每個彎,如何可以開得更快,怎樣才會不犯錯,受到后車干擾或追趕前車時如何使自己保持不敗之地,這都與節奏有關。在拉力賽中,賽道變化莫測,領航員的路書不足以主宰一切,車手需要做的,仍然是找到合適的節奏。在艱苦漫長的達喀爾拉力賽中更是如此。
很多不同的節奏
我們平時開車,首先要考慮車輛的節奏,車輛的節奏即車輛的狀態。比如冷車剛啟動時,水溫還沒上來,機械部件潤滑油也沒有被絞上來充分潤滑,此時車輛是不適宜做劇烈運動的,因此便要用一個悠閑的節奏來行車,直到車輛充分熱身完畢才可放開一跑,否則容易損傷發動機,加速車輛老化。
再有就是在連續長時間行車后,或是車齡長了車況下降,或者很長時間未做保養,再或者輪胎變舊的情況等,都要根據車輛的狀態而采用適當的節奏去駕駛。只有了解車輛狀況,才能充分發揮其性能,車輛才會越開越順。至于如何去了解,那是很講感覺的,其中一個訣竅就是永遠將車子設想得很脆弱,這樣你會更容易和它建立起溝通。
車必須在路上行駛,世界上沒有兩條相同的路,不同的路面也有不同的節奏,所以路的節奏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否則你開的車不可能會穩,也不可能會快,即使快也一定會覺得不順,乘車者更會覺得難受,甚至會害怕。每條路總會有自身的節奏,平整還是顛簸,上坡多還是下坡多,彎多還是直路多,急彎多還是大彎多,明彎多還是暗彎多,你首先要找到這個節奏。在陌生的路段,在你找不到它的節奏之前,千萬不要魯莽地超速行駛,在這里不分高速、國道、省道,也不是說限速的大小,而是心理對速度的承受能力。而天時的影響,例如雨天、夜晚等,路的節奏便會隨之改變,駕駛的節奏也要及時轉變,否則就很容易釀成大錯。換言之,在熟悉的路段,在可以閉上眼睛也能轉向的彎角,便自然可以隨心所欲一些,就像那位藤原小哥,可以半睡半醒在秋名山道飄移,正因為他對那條路的節奏夠熟悉。
陌生的節奏
初到陌生地,當你能抓到當地路的節奏后,當地車的節奏可能也是陌生的。例如到了武漢,公交車是很瘋狂的;到了重慶,的士過彎速度是很快的;到了上海,紅綠燈前車輛起步是很猛的;到了北京,司機們很規矩不會胡亂變線;而廣州的司機則會左穿右插;深圳道路的車流量大、司機心態普遍浮躁,隨時會有有車從你左邊或是右邊超車……在未了解當地車的習慣前,千萬不要胡作非為。
當你的確要在車流中左穿右插的時候,你就要考慮如何讓別人知道你的意圖,了解你的節奏,你可以以車燈為信號,包括轉向燈和大燈,加上控制與前車、后車、左右車、周圍車的距離,以及剎車的緩急,來告訴周圍的司機你正在以怎樣的節奏超車。
根據節奏來開車,這是一種直覺,是身體的本能反應,而不是一時頭腦發熱想快就快。自己的節奏應該自己來掌握,但有很多時候節奏會受到影響,例如當時你的身體情況,包括健康情況、精神狀態等,比如睡眠不足、或者出現內急時。而車內的乘客也會影響到你的駕駛,如果滿車的人都在打瞌睡,瞌睡蟲很容易傳染給你;如果乘客不停在你耳邊嘮嘮叨叨,那你也很可能會心煩氣躁。車內放的音樂也有講究,搖滾的還是傷感的,這都會影響你的心情,也就會影響你的節奏。可以肯定的是,聽著搖滾樂、“的士高”開車出事故的幾率要比輕音樂高出許多。總之,很多不同的撞車事故歸咎原因,都是駕駛者當時當刻的節奏失誤所引起的。
此外,開車還要學會控制別人的節奏。長時間中慢速行車時,如果后車跟你的距離太近,你很怕他會kiss你的PP,那怎么辦?很簡單,只要慢慢地剎車,緩緩地加速,他無論如何也不會撞上你,因為這樣能給對方足夠的反應時間。如果你害怕別人插隊,用很猛的節奏,突然給油突然急剎,那他怕別人插隊也會跟你做同樣的動作,一旦你的剎車比他好,或者他稍微分神,那你的PP就遭殃了,怪誰?還不是怨你自己。
總之,開車一定要掌握節奏,這樣你開的車就會很順、很穩,車速很快而乘客卻不會緊張,說起來真的是很高的境界,有興趣就自己慢慢體會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