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出賣了我的車險信息?車險信息泄露調查
近段時間以來,不少讀者致電編輯部,反映接到不少保險公司的車險推銷電話。在外資企業工作的劉先生打來電話稱,因為他的車險快到期了,僅一周內就接到不下5個推銷電話。
劉先生為此困惑不已,“他們不僅了解我車險保單的情況,而且對我的移動電話及家庭住址也一清二楚。”劉先生的自主選擇受到干擾不說,原本寧靜的生活也被破壞。車險推銷人員的騷擾行為日益囂張,無孔不入。
在接到幾次電話后,劉先生留了個心眼,記下了一家保險公司推銷人員的聯系方式,并稱等他考慮清楚后再給予其答復。對方果然給劉先生留下了電話,稱自己是某保險公司負責電話營銷的工作人員。
兩天后,有所準備的劉先生撥通了該營銷人員的電話,對方異常熱情地向劉先生介紹稱,目前,市場上的車險都不能低于7折,但如果通過電話等直銷模式投保車險的話,可享受更多的折扣。當劉先生問及具體能享受幾折優惠時,該人員說,如果劉先生同意在該公司投保的話,價錢可以再商量。
劉先生質疑地問:“我看到報紙上說,保監會明文規定,今后車險最低只能打7折,你們這個折扣有保障嗎?合法嗎?會不會影響以后的理賠?”上述工作人員在電話里并沒有直接回答劉先生的問題,而是向劉先生保證一切手續肯定沒問題。
令劉先生感到意外的是,對方竟然能夠準確說出自己的車險保單號碼和保單到期的時間,就連劉先生購車時間、車型和購車地點都了如指掌。這讓劉先生嚇出一身冷汗,“這么隱私的資料,為何一個陌生人掌握得這么清楚?”
劉先生在電話里不禁反問,“你怎么知道我這些信息的?”“我們自然有渠道,我們也是幫你省錢。”“我的這些車險信息涉及個人隱私,你們亂打電話騷擾我是違法的,我可以通過法律途徑告你們。”“我們的途徑完全是合法的。”
對方始終不肯告知劉先生“出賣”他車險信息的源頭。當劉先生準備多問幾句時,對方已經掛斷電話。
其實,像劉先生這種自稱是保險公司電話業務員的車主不在少數。雖然這些人在客觀上起到了提醒作用,但手機、辦公電話、家庭電話輪番被“轟炸”,只要不說“已經投保了”,電話就沒完沒了地打來。
甚至有些車主還接到自稱是汽車經銷商的電話,稱“作為本店的購車者,您將免費享受本店提供的車險咨詢服務。”美其名曰是免費售后服務,其實就是變相推薦一些與他們有利益關系的保險公司,然后從中收取高額回扣。
而恰恰一些沒有防備的客戶,就容易上了這些經銷商的當。殊不知,其交給保險公司的車險保費中,有一部分是被經銷商分去了。
在痛恨這些騷擾電話的同時,劉先生也希望弄清楚,究竟是誰泄露了他的車險信息?究竟有多少人知道我這些資料?
令劉先生感到迷惘的是,這些打給他電話的人互相之間并不認識,他們常常推銷不同保險公司的車險,即使推銷同一家保險公司的產品,報價上也有一定差別。“那么,出賣我的車險信息的源頭在哪里?”
對此,記者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
據記者調查了解,其實,從劉先生買車到領取牌照,再到第一年購買車險,每個環節都可能出現資料泄露的可能,因為,每辦理一個手續,劉先生都有可能填寫真實資料和聯系方式。如果劉先生發生過交通事故的話,就連修理和理賠環節都是資料外泄的途徑。
★ 保險公司
代理人的頻繁流動,導致了保險公司成為車險信息被外泄的主要途徑。
據記者了解,當代理人跳槽到其他保險公司的同時,也自然帶走了以前所開發客戶的資料。他會勸說客戶改投新保險公司的保單。這一現象在保險圈子里非常普遍。
另外,如果保險公司把關不嚴的話,也會有被現有員工泄露資料的事情發生。
據悉,一般各家保險公司都建有自己的客戶檔案庫,根據各公司的實際情況設定訪問權限。如果一家公司內部保密手段不健全,公司的理賠人員和出單人員極有可能為了謀私利盜賣客戶信息。
上海一家財產保險公司人士向記者介紹,這樣的事情在每家公司基本都有個案發生。“客戶資源是保險公司的商業秘密,客戶資料一旦被泄露,將對公司業務的進一步開展造成很大影響,更會使客戶對公司的誠信產生質疑。”
更讓人擔心的是一些保險中介或代理機構。今年可能和A保險公司合作,明年則和B保險公司合作,有時為了增加可信度,直接以不同保險公司業務員的身份出現,也就形成了客戶信息的“合理流動”。
而一些自稱是保險公司之間聯網的說法,更是甚囂塵上。
在此提醒消費者,上述說法純粹是一派胡言,試想,在這個競爭的社會,保險公司之間怎么能夠共享信息呢?
目前,多數購車者的購車渠道是汽車經銷商,他們手中握有大量購買新車客戶的資料,而且比較詳實
★ 汽車經銷商
另外,一些汽車經銷商同時還是車險代理商的身份。在車主購車后,汽車經銷商往往拋出第一年贈送保險或保險打折的誘惑,讓車主在其處投保車險。車主的投保情況連同車輛情況一并被汽車經銷商套取。而當第二年車主選擇其他渠道購買車險時,有些汽車經銷商就將其掌握的客戶資料出售給保險代理機構,從中獲利。而這種由汽車經銷商泄露信息的可能性也比較大。
據說,在國內一些城市,甚至還出現了專門負責為汽車經銷商和保險代理機構牽線的中間人,這些中間人獲利也不小。據這些中間人透露,一般汽車經銷商提供的車主資料的“收購價”在5元/份之內,而他們通常以8—10元的價格賣給保險代理機構。如果車型越好、車價越貴、上年車險保費較貴,資料就越值錢。
更令人氣憤的是,個別中間人甚至將同一份資料賣給多家保險代理機構。這也是為什么車主收到這么多騷擾電話的主因。在這些中間人的眼里,個人信息成為他們賺錢的商品和工具。
有人認為,另一個能通過合法渠道掌握客戶資料的就是車輛管理所。
有讀者反映,在他為新車上好牌照后,即接到保險公司電話推銷其購買車險。因此,他懷疑是車管所泄露了他的信息。“汽車幾乎每年都要年檢,年檢的過程中相關信息資料都要被保存下來,不排除有人利用內部關系獲取客戶資料的可能性。”
但據一位公安系統車管部門的工作人員表示,因為公安部門比較嚴格的管理體系和紀律,從車管所泄露車主信息的可能性極小。
其實,汽車修理廠也是客戶資料被泄露的另一個途徑。沒有哪個車主能保證自己的車永遠不出故障,因此與修理廠打交道也是必不可少的
★ 汽車修理廠
就交通事故資料顯示,每個車主2年內基本都會出現車輛維修情況,即使不發生交通碰撞,也會有汽車零件需要維修保養。
不知道車主有沒有留意,在修車時,修理廠往往要求車主留下較為詳盡的資料及聯系方式,尤其是通過能獲得保險理賠的車主,修理廠會要求保留的資料更為詳細,修理廠的理由是,“這樣更便于理賠。”
而多數情況下,修理廠提供修車、理賠“一條龍”服務。車主無需墊付修理費,而由修理廠直接到保險公司進行理賠,車主只要過一段時間直接去修理廠取車就行了。
目前,全國大大小小的修理廠不計其數,很多修理廠缺乏客戶信息管理的能力,特別是一些規模小、不具備一定資質的修理廠,泄露客戶信息的可能性就更大。
有些修理廠甚至還做出一些比泄露車主信息更為過分的事情。據說,一些修理廠往往利用維修車輛進行騙保。一家廣東修理廠的工作人員曾經爆料,“每當修理廠接到上過保險的事故車輛,老板會讓我們半夜偷偷將這些車輛開出去,再多撞幾下,這樣保險公司理賠的金額會更多。老板賺其中的差價。”
據這位員工反映,該修理廠屢屢得手的原因在于,車主對修理廠的完全信任。“修理廠在修車前會盡量要求車主留下身份證及保單,而修理廠隨后即可用車主的姓名在銀行設立一個賬戶,在向保險公司理賠時,要求保險公司將其理賠金額打入該賬戶。由于銀行賬戶戶名和保單與被保險人的名字相符,保險公司并不會起疑心。一般來修車的都是老客戶,對我們很信任,不會要求我們出示很多理賠證明,車主前來取車時,修理廠再將原先估損時的價錢用現金直接支付給車主。”
對于這種卑劣的手段,我們防不勝防。惟有自我提高警惕,不要輕易提供修理廠騙賠的機會,比如留下身份證的復印件而不是原件,取車時要求修理廠拿出保險公司的理賠文本等。
★ 其它渠道
地鐵口、書報亭經常也會公開售賣車主等白領人士的個人信息,這多數都是從網絡渠道外泄的。
據一位讀者反應,地鐵口、書報亭經常也會公開售賣車主等白領人士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手機號碼、車牌號、車型、家庭收入、家庭住址等,準確性極高。而這些信息中涉及的當事人對此毫不知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信息已經滿天飛了。
汽車展是另外一個可能泄露車主信息的渠道。每年,一些城市都會展開一些汽車展覽,受邀參會的一般都是有車一族或是有購車意愿的消費者。而主辦方為了達到宣傳的目的,通常會開展一些調查,請參會者配合回答如感興趣的車型、已購買的車型、何時購車等問題。有時,參會者還會留下詳細的個人信息,比如車主姓名、聯系電話、家庭住址、車型、車牌號,甚至連發動機號也有。
另外一個容易泄露個人信息的途徑就是上網。目前,記者在瀏覽網頁時,偶然進入了一個名為“名片網”的網站。“名片網”上竟然可以查到世界500強等企業的管理層及員工名片,包括職級、年薪、手機等。目前該網站已收錄了200萬張個人名片,用戶只需免費注冊成為其會員即刻免費獲取信息。據統計,這家“名片網”的月點擊量竟高達500萬以上。
為求證該網提供的名片資料的真實性,記者隨機撥打了其中幾個電話,基本真實有效。而名片資料的來源渠道,目前不得而知。
值得注意的是,“名片網”所謂的供用戶免費查詢業務,也是有條件的查詢。為對于注冊“名片網”的用戶,贈送50點積分,查看一張名片需求花費5點積分。發布新名片送10點積分,發布熱求名片審查后獲得30點,邀請一位朋友注冊成功后可獲得50點等。通過完善的積分積累制度,“名片網”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獲取個人名片資料。
其實,既使沒有“名片網”,我們的個人資料已經暴露在互聯網中了。郵箱、招聘網站、即時通訊軟件等越來越多的互聯網服務,需要用戶注冊后才能享受其提供的服務,而注冊時必須填寫真實的個人資料。由于一些互聯網服務商在保護個人資料上面的措施不得力,致使用戶個人資料泄露。有時竟然通過搜索引擎查詢關鍵字,便可發現我們的個人資料已經在互聯網中一覽無余了。由此我們也不難理解,我們的個人信息是如何被出賣的,“名片網”如此龐大的名片數量又是由何而來的了。
據悉,《個人信息保護法》專家建議稿從2003年就開始起草,去年5月,國務院有關部門已經啟動《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立法程序,并已交由國務院信息管理辦公室正式起草。而個人的手機號碼、家庭住址、醫藥檔案、職業情況等有望都被列入法律的保護范圍。該法一旦出臺,泄露他人信息,可能會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