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汽車行業的走勢如何?
●產銷量能否突破300萬輛大關?
●汽車價格會不會進一步下降?
汽車產銷量能否突破三百萬輛大關
日前,國家經貿委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部分消費熱點的形成,帶動了重點行業生產的快速增長。特別是受汽車市場需求旺盛的影響,8月份,交通運輸設備制造行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躍升至40個工業行業之首。
至此,以汽車制造為主的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取代電子信息通信業,成為名副其實的領頭羊。那么,前8個月已經過去,在剩下的全年三分之一時間里,全國汽車行業的走勢如何?汽車產銷量是否能夠越上新的臺階?汽車價格會不會進一步下降?已經成為業界內外廣泛關心的問題。
今年以來,國內汽車市場異常火爆。來自汽車行業的統計表明:今年頭7個月,全國累計生產汽車178.42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32.08%;累計銷售汽車180.46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31.23%。如果按月均水平來看,每個月生產汽車25.48萬輛,銷售25.78萬輛,全年產銷累計均已具備305萬輛以上的水平。
難怪從下半年開始,一些經濟信息部門、專家學者便大膽預測:國產汽車產銷將雙雙超過300萬輛。國家經濟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副主任徐長明在8月初就非常樂觀地估計:全年國內汽車總需求將超過300萬輛,可能名列世界第四位,而汽車產量為世界第六。
如果“天遂人愿”:今年汽車產銷達到300萬輛,那么將證實很多專家的預言——中國將成為繼美國、日本、德國之后的第四大汽車消費大國,而汽車產量有可能在美、日、德、法、韓之后,名列世界汽車第六汽車生產大國。但是,即便有了這樣的業績,有了一汽與天汽、上汽與五菱等大企業之間的重組,汽車行業生產集中度不高等問題并未真正解決。
轎車產銷量能不能超過100萬輛
在國產汽車所有的車型當中,數轎車的表現最為豐富,有的全線降價、有的增加配置、有的出“簡裝版”、有的力推新車、有的“舊貌換新顏”……而這一切又十分有效地啟動了轎車市場。今年1—7月,轎車產量為537248輛,同比增長高達40.82%;銷量為573440輛,同比增長達到39.90%。增長最快的是普及型轎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經濟型轎車,銷量增幅竟達到114.35%。
如果單從平均水平來看,今年國產轎車的月產銷量在8萬輛上下,全年約有96萬輛左右的業績,這主要是受到年初轎車產銷量偏小的影響,1、2兩個月轎車銷量之和剛剛超過10萬輛。但是,從7月起,全國轎車銷量超過10萬輛,很多專家學者預計在此后的幾個月內還保持這一水平,如國家經濟信息中心徐長明就認為,全年轎車產銷量將突破100萬輛。
時下有許多議論,稱30%以上的轎車增長幅度過快,使一些權威機構年初的預測“失靈”。事實并非如此簡單,一方面,由于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放寬轎車準入的“門檻”,使南京汽車、浙江吉利、哈爾濱哈飛以及金杯汽車等企業的轎車產品堂而皇之地進入轎車《公告》,轎車產銷量由此產生一定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許多準轎車企業的存在,其產品產銷量的增長,同樣提升了轎車總的產銷數量。因此,年產銷100萬輛轎車應該不再是什么懸念。
汽車特別是轎車的價格會不會下降
每到年底,人們對汽車價格都有一定的想法,持幣待購的人希望汽車價格能夠降一些,好早日圓下“汽車夢”;暫且買不了車的人希望降價之后的來年更充滿希望。
其實,到了年底,比消費者更急的常常是廠家,由于搶占市場份額、打壓競爭對手的需要,由于清理庫存、滿足安全環保等技術法規和標準的需要,由于適應不同地區市場限制的需要,以及應對來年進口汽車關稅下調,甚至是為了把數字做得更“好看”、給股東(或上級領導)一個好的交代等等,廠家都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最見效的便是“降價”。
現在,金秋已到,年底在即,轎車廠家業績不同、心態各異,措施和手段也不盡相同。一類是一年來一直順風順水的企業,如一汽—大眾等自然并不希望降價,那樣的話,損失的可全都是利潤,他們一定是靜觀其變,以不變應萬變,將主動權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
與之相反的是另一類企業,生產能力遠大于市場需求,降價、送禮、送配置等種種手段用過,效果并不明顯,勢必就要采取更到位的措施——再降價。當然,這樣的企業并不多,其產品也一定不會是暢銷車,即使是降價,也還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推動。
此外還有一類企業,由于后續產品很快會推出,甚至國外的同種車型已經上市,他們自然是胸有成竹,私下里磨刀霍霍,表面上若無其事,更斷然不會主動降價。一旦新品出來,老產品再降下來,其后發制人的手法更加令人生畏。
綜上所述,年底之前,轎車價格下降有一定的可能,但是不會有很大范圍,估計也不會有很大的幅度。
三大車型1—7月產銷量
車型 1—7月產量 同比 1—7月 同比
(輛) (%) 銷量 (%)
貨車 666755 38.51 648245 34.94
客車 580214 18.90 582955 20.06
轎車 537248 40.82 573440 40.13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