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額招標緊急剎車
2002年8月,福建舉行進口汽車許可證的第二次招標,標的為2002年上半年的1000張的進口汽車配額。據知情人士透露,當場公布的中標結果為每張許可證13.1111萬元,這讓招標方和競標者都大吃一驚,對他們來說,盡管時下許可證吃緊,但黑市價格也僅炒到8萬-10萬,而13.1111萬元的中標價可以堪稱“天價”。許多代理商帶有嘲諷口氣地稱,這個價格可以領導進口車許可證的黑市新潮流。
無獨有偶,重慶等其它幾個省市在進行進口汽車配額招標試點過程中,也出現了中標價格高于市場價格30%-40%的反常現象。為此,包括福建在內的試點省市先后做出廢標的決定,重新沿用原有的分配制度。
在配額招標叫停之后,福建省在對申請競標的30多家企業按照國家規定的分配原則進行嚴格的資質審核后,最后將1000張的許可證發放給24家代理商,經營業績較好的單位在平均分配的基數上多分到了5張到10張。
兩次招標結果迥異
據悉,福建曾在今年5月份進行了汽車進口許可證的第一次招標,標的為2001年的許可證,當時黑市價格為6萬元左右,招標的結果是最低標價為3萬元,最高標價為6萬元,中標價格與市場供需的實際情況基本吻合。首次招標并未引起代理商的異議。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代理商說,上半年福建省共有機電產品進口許可證450張,對于“饑渴難耐”的代理商來說,這一次許可證的發放解了燃眉之急,進口車市場有價無車的現象得到了緩解,參與投標的28家代理商都分得一杯羹。
海關統計數字顯示,2002年上半年,福建省機電產品出口29.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9.5%,占全省外貿出口的37.7%。在出口形勢大好的前提下,下半年全省獲得1000張的進口配額。
但為何下半年的招標卻遭到廢標的“厄運”?知情人士分析稱,除招標過程中細節準備不充足,操作不規范外,不排除代理商惡意抬高標價的可能。當時的競爭比較激烈,在上半年沒拿到指標的代理商都期望先拿到指標,在中標的價格顯然有悖市場情況下,再爭取砍價的機會。
據悉,在廣州,隨著3000張許可證逐步發放,許可證價格由原來的每張11萬元跌至8萬元。有代理商慶幸地指出,當初投標時,沒有估計到下半年黑市價格的驟然下跌,如果按中標價格成交,勢必造成嚴重虧損。加上此次許可證指標有明確規定,不能更換小轎車的排氣量,同時,由于明年國家進口汽車關稅降低的原因,年底的配額不能過期更換,該批指標能否賺錢尤為重要。
考問配額分配方式
進出口許可證制度是我國對外貿易管理的一項重要行政管理措施,但是目前許可證配額的多少是由當地外貿出口額的高低所決定,而并非由市場的實際需求來定,這導致各地區間供需脫節,往往是內地城市證多,沿海城市鬧“證荒”。
市場人士指出,配額的分配制度明顯存在透明度的問題,而采用招標方式,則會克服這一弊端,更好地體現公開、公正的原則。
據了解,1992年,我國逐步放寬對進口的限制,自1994年起,外貿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開始試行配額招標,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配額管理體制!皫啄陙,配額招標以出口商品為主,盡管法規允許對某些進口配額采用招標方式公布,具體辦法需由外經貿部制定和公布,但實際上并未操作過。今年對進口汽車的招標也只限于小范圍內試點。”業內人士稱。
對于采用何種方式發放許可證,眾多代理商諱莫如深,有代理商認為,招標本身就存在一個原則性的錯誤,參加招標的標的必須是有價商品,將底價示與競標者,便于競標。事實上,許可證并不具備招標的特性。
問題是,今后3年內,我國仍將保留對汽車進口的配額許可證管理,代理商還需面對爭食配額的狀況。是否能夠找到一種符合市場規律,兼顧公平和效率的許可證管理方式,對政府行政能力是一大考驗。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