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地方補貼豈能讓企業望梅止渴
近年來,在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支持下,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得到了蓬勃發展,2018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紛紛突破100萬臺,增速達到60%。在各項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政策中,國家和地方補貼無疑發揮著最大的政策推動作用。
2018年,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和國家發改委四部委在4月和11月先后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2017年及以前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貼資金清算申報的通知》和《關于開展2016年及以前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清算的通知》,并于2018年5月及9月對相應的國補審核情況進行了公示,相關汽車企業也陸續發布公告,確認收到國家補貼。
在國補和地補能夠如期發放的情況下,補貼將為整個新能源產業鏈帶來非常積極和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實際情況卻沒有政策發布之初行業所想象的那樣樂觀,特別是地方補貼的發放總是無法及時到位,導致眾多生產和經營企業的財務成本居高不下,這種 “等米下鍋”的情況導致企業生產經營的資金緊張,民營企業更是被這種情況壓得喘不上氣來。補貼不能落實到位的情況嚴重制約了新能源汽車的推廣與發展,與國家發展推廣新能源汽車的大趨勢是相違背的。
盡管各地經濟存在一定差異,不可同日而語,但即便在經濟發達的一線大城市也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拖欠地方補貼的現象。以天津地區為例,根據2017年4月下發的《天津市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地方補助管理辦法(2017年)》,新能源乘用車補助標準按照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財建〔2016〕958號)中的相關規定,地方補貼應按國家補貼標準的50%執行,國家和地方補助總額不得高于車輛指導價格的50%。但據了解,天津市2016年地補仍有部分至今未能發放,而2017年地補更是全未發放。根據上險數據顯示,2017年天津市共銷售純電動汽車26004臺(不包含進口新能源汽車),如果地補按照每臺1.8萬元計算,2017年天津新能源汽車地方補助金總額近5億元。
如果這筆補貼款能夠及時發放,相信一定會對天津市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推廣注入巨大的動力。
是什么導致地補資金遲遲無法發放呢?雖然具體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從中不能不嗅到一絲推諉懶政的味道,對于國家大力支持的產業,面對“等米下鍋”處于生死邊緣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地補這么重要的政策豈能裝裝樣子走過場,讓企業望梅止渴。
被拖欠地補款的對象主要是新能源汽車主機廠和經銷商企業,這其中特別是民營企業受到的打擊最大。這些民營企業因為生產經營資金短缺,已經嚴重影響了生產經營。不僅僅是創新研發、市場推廣缺少資金,就連企業的生存都遭到了嚴重威脅,可以說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個別一線城市尚且如此,其它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情況就更加難以預料了。不僅是地補不能及時發放,有些城市的政策還朝令夕改,當期政策下發后,雖然規定了補貼資料審核辦法及流程,但在后期又突然進行調整,延長地補兌現時間,這給地補的申領工作制造了諸多障礙。
相比之下,北京市經信局、財政局對地方補貼的執行是比較及時的。北京市2017年地補資金已基本全部兌現,各項流程基本按照政策執行,這給予了企業發展更多的信心,是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的最大支持。
在習總書記發表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重要講話后,各省市政府都在積極協調解決民營企業的經營難題,為民營企業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這些舉措都使民營企業深切感受到了習總書記和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在此,我們呼吁那些尚未落實地方補貼的省市盡快根據相關政策規定落實補貼資金的發放,救企業于危難,促進產業振興,用實際行動支持國家新能源汽車戰略的發展、推進和落實。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