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即爆紅 賽力斯華為智選SF5靠的是什么?
【太平洋汽車網 行情頻道】
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賽力斯華為智選SF5成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一匹黑馬。從產品升級到渠道跨界,都收獲了大量關注。在銷售層面,終端數據也給出了積極的反饋。人氣與銷量齊升,賽力斯完成了出道以來最漂亮的一次“破位”。
新車型的迅速出圈是靠實力還是靠運氣?通過對賽力斯品牌長久經營思路的梳理不難發現,其新品爆紅的背后是一個企業的選擇和堅持。
走“捷徑”還是走“遠路”?
新能源車企的發展主流無疑是快,效率勝過一切。但是,新能源汽車是一個集技術、應用、匹配、制造在內的非常復雜的產業系統,忽略細節的速度必將為品牌持續發展埋下隱患。上海車展的維權事件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盲目求快留下的后遺癥。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進軍新能源汽車的品牌,賽力斯本可以跟很多企業一樣,利用成熟的產業鏈軟硬件配套做一個“組裝商”,通過“油改電”短期快速分享市場的第一杯羹。但賽力斯沒有選擇捷徑,而是選擇了一條技術研發從零開始、制造體系另起爐灶的“遠路”。傳統燃油車三十多年的發展經驗證明,不掌握核心技術必然不能持久。舍近求遠的背后,是賽力斯對于整個行業發展的信心和企業經營的長遠考量。
賽力斯用“慢功夫”,完成了從技術到制造上的扎實積累。從第一代增程系統到第二代駝峰智能增程系統,從核心的三電技術到增程器專用電機等最前沿的新能源汽車技術,賽力斯在大干快上的行業喧鬧中,用五年時間研發完成了1000多項全球專利技術。2019年,按照德國工業4.0及工業互聯網要求打造的重慶兩江智能工廠的投產,為賽力斯的制造品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技術和制造來不得半點馬虎,這是賽力斯慢哲學的思考原點。但這并不妨礙在決策與行動上的高效。在今年4月份的上海車展上,賽力斯與華為聯合發布了賽力斯華為智選SF5。時隔1天,這款新車正式入駐華為旗艦店,成為首個在華為和賽力斯線上與線下雙渠道發售的汽車品牌。
欲速則不達,這不僅是中國的傳統智慧,也是現代商業活動中最樸素的商業規律。特別是在考驗企業長期韌性的新能源汽車制造行業,只有“慢下來”把技術、制造的基本功打牢,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快發展”。賽力斯華為智選SF5能夠成為上海車展的一匹“黑馬”,離不開企業實力的長久積累。
品牌第一還是用戶第一?
在賽力斯埋頭技術的幾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經歷了百余家企業蜂擁而入的盛況,也經歷了補貼退潮后盛宴散去的冷清。但無論何時,新能源汽車圈里從來不缺故事。“產品未動,品牌先行”似乎成了標準操作。
賽力斯不是講故事高手,但在用戶體驗方面卻有著極致的追求。在談到與華為合作的最初衷時,賽力斯CMO張正源表示:“賽力斯與華為擁有相同的創新基因和“用戶至上,品質至上”的務實價值觀,這是賽力斯和華為凝聚合作的共識。”
賽力斯華為智選SF5極致的產品性能,也為 “用戶第一”做出了具體詮釋。該車型配備HUAWEI HiCar全場景智能互聯系統,支持在手機和車內中控大屏間隨時隨地切換如導航、音樂等應用。此外,用戶也可以通過語音進行交互控制,更專注駕駛。HUAWEI HiCar還可以實現IoT設備互聯,用戶下車前可遠程打開家中空調、智慧屏等智能終端。管車也管家,這正是新一代用戶群體在智能時代的最前沿需求。同時,1000+公里超長續航、1.5T業內最強四缸增程器、4.68秒百公里加速等性能指標,補齊了純電動車的短板,核心指標在同級別汽車市場上無出其右。
“用戶第一”不僅體現在性能上,同樣也體現在對技術路線的選擇上。在談到為何選擇增程式作為主要技術路線時,賽力斯CTO周林認為:“純電動最大的問題就是充電難、里程焦慮,包括冬季性能下降,這是用戶現在使用純電最大的痛點。PHEV是電和油的混合模式,但是因為純電續航很短,實際使用往往是當油車用,不能滿足用戶的日常使用場景。基于這兩個方面所以我們選擇了增程式”。通過這樣的思考不難看出,賽力斯產品的出發點,來自于對用戶體驗的尊重。
商業世界的規律說簡單也很簡單,其實就是一個個選擇和堅持疊加到一起的總合。選對了路并堅持下來,企業終究會有一席之地。無論是從零開始積累的自主研發,還是基于用戶體驗選擇增程式道路,賽力斯 “笨操作”的背后,其實都是企業長期戰略的體現。從目前來看,賽力斯無疑已有了一個不錯的開局,未來值得更多期待。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