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標準化協會發布的《汽車玻璃貼膜技術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已完成起草,預計近日出臺。《規范》指出,今后生產的汽車貼膜,防紫外線率須在98%以上,保質期須超5年,且標明廠名廠址。據國家標準化協會參與制定此標準的趙姓工程師介紹,《規范》屬于行業標準,列入推薦性標準范疇,不具有強制性。
目前,隨著汽車保有量的逐年遞增,汽車后市場所帶來的利潤越來越誘人,其中,汽車貼膜所帶來的豐厚利潤尤其明顯。在上海,大大小小能夠提供貼膜的店不下百家,3M、雷鵬、威固等汽車膜幾十種,而不知名的膜更是泛濫。記者從吳中路凱斯汽車用品市場看到,大量汽車膜銷售門店林立,除了比較知名的龍膜、強生、優瑪這些國際品牌之外,還有七彩、寶視龍等國內品牌。不僅品牌種類繁多,在價格上也有天壤之別,價格從四五百元到數千元甚至上萬元不等。據了解,以全車貼膜來比較,上海市場上3M膜貼全車一般都在1800元以上,其他如雷鵬牌為1200元以上,強生牌則至少要2000元。在上海凱斯汽車裝飾用品批發市場內,大概有10余種貼膜價格在1000元以內,當記者問到銷售的膜有沒有質保期時,店主稱,在原價基礎上再加300元,就可拿到廠家為貼膜車主提供的電子質保卡。對這點國家標準化協會表示,質保期是生產商在出廠前在產品包裝上直接體現,而不是車主掏錢買的,像這種情況很可能是這些銷售商自行加工的。
按照“沒有行業標準參照企業標準”的原則,在汽車貼膜沒有具體標準供參考之前,生產企業大都按照自身企業標準。而即將出臺的《規范》在制定中也部分參考了企業標準的相關內容。“像‘防紫外線率須在98%以上’這點,企業標準是要求防紫外線率在95%以上,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提高了這道門檻,進行更加嚴格的規范。”國家標準化協會介紹,由于不屬于強制性標準,所生產的汽車膜是否符合該標準完全是靠企業自愿遵守,所以,《規范》能夠真正起到作用,還要等待一段時間。
《規范》僅作參考,現實作用何在?
隨著后市場的日漸發展,各類《技術規范》與現實標準產生的矛盾逐漸顯現。比如去年實施的《氙氣燈標準》,要求從2006年底,所有機動車照明燈具均需通過3C認證才能在國內市場銷售,但要想在生產、銷售、服務全過程對當前的氙氣燈市場進行規范,仍舊沒有相關的條款。另外,《二手車行業規范》雖然在規范交易秩序、從業人員資質有較高的要求,但在實際執行中,仍然存在黃牛橫行、交易存內幕等現象。而此次出臺的《貼膜技術規范》,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執行力度、實際操作困難等多方面的問題。
種種跡象顯示,目前各類的行業規范,并不能充分滿足市場發展需求,在執行、管理上都有相當的難度。部分規范即使出臺也是形同虛設,無法起到規范市場的作用,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