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以下簡稱RFID)技術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它是射頻技術和IC卡技術有機結合的產物。較之普通的磁卡和IC卡,RFID技術具有使用方便、數據交換速度快、便于維護和使用壽命長等優點。特別是它解決了無源(卡中無電源)和免接觸這兩大難題。與磁卡、IC卡等接觸式識別技術不同,RFID系統的應答器和讀寫器之間無須物理接觸就可完成識別功能,因而可實現多目標識別、運動目標識別,因而可應用在更廣泛的場合。文中介紹的射頻識別系統和相應的數據校驗算法是射頻識別技術在汽車防盜器中應用的一次成功嘗試。
1 射頻識別基本原理
典型的射頻識別系統由應答器(Transponder)、閱讀器(Read
er)以及數據交換和管理系統等組成。該系統的基本工作原理為:閱讀器讀寫終端不斷地發出一組固定頻率(一般為134.2 kHz)的電磁波信號,這樣,當非接觸式卡(應答器)片內的一個LC串聯諧振電路進入閱讀器讀寫終端的工作區域內,且其工作頻率與讀寫終端發送信號的頻率相同時,在電磁波激勵下,LC諧振電路產生共振。共振使卡內的電容有了電荷,此時在電容另一端接的一個單向導通電子泵就可以將電容內的電荷送到另一個電容內并存儲。當所積累的電荷的電壓值達到2V時,這個電壓就可作為應答器的工作電源。此時,應答器響應閱讀器的要求,并將信息調制,同時發出以供閱讀器解調讀取。應答器內的E2PROM用來存儲其唯一電子標簽的ID號(編碼長度為64位)以及其它用戶數據。
2 射頻識別汽車防盜報警器設計
本文研制的射頻識別系統是以美國德州儀器公司的TMS3705為射頻信號讀寫芯片,并以該公司的RI-TRP-RR2B(只讀型)作為應答器。該設計中的基站芯片與微處理器(MCU)的通信只需兩根通用I/0口線即可,因而使用起來十分方便。
應答器發射的信號經閱讀器天線接收、基站處理后即可送至微處理器的I/O口。送入閱讀器的是FSK(Frequency Shift Keyed)信號,閱讀器只負責信號的解調工作,而信號的解碼由微處理器來完成。微處理器可根據輸入信號的高、低電平持續時間進行解碼操作。
2.1 RI-TRP-RR2B射頻卡中的數據存儲格式
RI-TRP-RR2B應答器內共有14字節的數據,其存放順序如表1所列。用戶數據區共有10個字節,其中第2~9字節為用戶64位ID區,第10、11字節為CRC校驗碼。
2.2 基于射頻識別技術的汽車防盜器
該系統以ATMEL公司的AT89C51單片機為核心,其硬件組成如圖2所示。該系統由射頻識別裝置、外部存儲器、語音電路、 時鐘電路、電源管理電路、看門狗和檢測控制電路組成。此系統的兼容性很高,可與其它防盜器配套使用,是一種性價比較高的汽車防盜裝置。該防盜報警系統的主要功能特點如下:
(1)普通汽車防盜器主要是采用鍵盤輸入方式對司機身份進行識別的,這種方式給駕駛帶來諸多不便,而且由于其密碼組合有限,較容易被竊取和破譯。而采用射頻識別技術來識別身份,則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車主只須攜帶應答器(32mm)靠近閱讀器的感應線圈(進入7cm左右的感應范圍),即可在瞬間完成身份識別,并且其密碼不宜破譯,因而大大提高了防盜效果。如果原有的應答器丟失,那么,使用者只須按下“學習”鍵,然后將備用的應答器靠近感應天線即可完成ID的學習,原有的ID會自動清除,同時使丟失的應答器失效,備用應答器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