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夸父追日,臨死前將神木拋出,化成了一片桃林。我國最早的春聯都是用桃木板做的,又稱桃符,到今民間還認為桃木制品可驅除鬼怪,辟邪。而桃則寓意長壽,給老年人祝壽,送上一盤壽桃,以表示祝老年人健康長壽。 鎮煞辟邪
唐代《朝野金史》卷三說,正諫大夫明崇儼有法術,他曾“書二桃符,于其上釘之,其聲寂然”,在地窖上釘桃符,止住了地窖下樂妓的演奏。釘上桃符真會有這種法力嗎?不會的。所以特別說明一個前提,書桃符的人“有法術”。敦煌遺書中唐代通俗詩人王梵志的《父子相憐愛》:“東家打桃符,西家懸赤索。”桃符與赤索都是置于門前的辟邪物。宋代洪邁《夷堅乙志》“司命真君”條寫福州人余嗣的夢,涉及以桃符厭勝之說:“輒有壓禳之術,公到家日,取門上桃符,親用利刃所碎,以凈籃貯之。至夕二更,令人去家一里外,于東南方穴地三尺埋之。此人出,公即靜坐,冥心咒曰:‘天皇地皇,三綱五常。急急如律令。'俟其還,乃止。”
桃符傳說
元雜劇《后庭花》,包公智斷殺人案的故事,破案的重要線索即是一片桃符。劇情講,汴梁城里,開“獅子店”的小二哥,一天晚上要對獨自投宿的年輕女子翠彎施無禮,女子不從,小二哥舉斧威脅,嚇死了翠駕。小二哥道:“這暴死的必定作怪。我門首定的桃符,拿一片來插在他鬢角頭,將一個口袋裝了,丟在這井里。”“門首定的”,定即釘。桃符釘在門上,可取下,可以簪在鬢發上,這桃符當是木制。“暴死的必定作怪”,因此要拿一片桃符鎮住冤魂,所借助的正是桃符的神秘符號意義。
因此,現在的有車一族還是比較喜歡桃木的車飾,盡管明白那只是古代的一個傳說,但是對于自己的祝愿和心理安慰的意義卻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