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無”香水泛濫市場監管“空白”
本報訊 記者桑慧報道:炎炎夏日即將來臨,購置一款心儀的汽車香水令愛車芳香彌漫,成為不少車主的心水選擇。然而記者在走訪市場時發現,車用香水還存在諸多問題,市場急需規范化。
“三無”香水外文“撐腰”
記者在某汽車用品店內發現,車用香水精美的外包裝上多是外文,以日文、韓文居多,英文其次,但是標志中文的就很少。偶爾有一兩瓶能見到中文,基本又都在邊邊角角的不起眼處。而這些中文說明一般都是繁體字,內容僅限于成分說明,消費者最想看到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等重要項目卻很少涉及。
當記者詢問銷售人員時,店員也是一臉茫然,只是一味告訴記者這些香水都是從日本等國家原裝進口的,“中文說明書可能在包裝里面”。在詢問何種香水賣得好時,店員表示這隨車主個人喜好,一般都是看看造型、聞聞香味,再結合價格就決定了,不會詢問太多關于生產日期、保質期和產品成分的問題。
市場監督處于“盲點”
據了解,車用香水并不是通常所說的化妝品中的“香水”,目前在我國還沒有專門的工業生產標準,質量好與不好、過不過硬很難定性。也正因為沒有標準,相關部門很難去檢查。
衛生局一位工作人員稱,車用香水屬于“新生事物”,目前還不清楚是否有相關標準,而且車用香水不同于化妝品類香水產品,不歸該部門管理。工商局有關人士介紹,車用香水目前還沒有嚴格的查處標準。而質量技術監督局人士也表示,目前對于車用香水是否屬于芳香劑類產品難以界定,也不太清楚車用香水是否有檢測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