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MD在國內幾乎是僅作為新新人類的時尚用品,并且與真正意義的Hi-Fi音響只能算是沾點兒邊,但它在汽車音響里卻扮演著相當獨特的角色。在這一期里,我們就專門來談談車載MD。
汽車是為行駛而存在,所以我們在車上聽音樂、看電影,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在行駛過程中進行。而由行駛引起的顛簸,是所有汽車影音系統都要面對的大敵之一,對于有精密運轉機械結構的CD、VCD、DVD、以及卡式磁帶機來說更是如此,輕則使音樂在播放過程中產生停頓、跳軌或聲調扭曲,重則可能導致無法正常工作。雖然新一代車載CD機都加有電子抗震系統,但從原理上來說,SONY公司于1992年推出的MD(MiniDisc)系統,比現今任何一種12cm光盤機都更適合用于汽車音響。
MD采用SONY開發的ATRAC數據壓縮技術。該技術全稱為Adaptive Transform Acoustic Coding——適應性轉換聲學編碼,可將CD格式的數據總量壓縮到僅原來的1/5。MD在工作時不象CD那樣采用實時解碼,而必須先將大量數據從光盤讀入播放機的緩沖存儲器內,再從存儲器進入解碼器。這樣,當光頭由于震動移位而無法正確讀取光盤時,存儲器內的數據還可以支持一段時間,最長可達40秒。而在這40秒時間里,只要光頭能從光盤上正常讀取約5秒鐘,獲得的數據就又可以補充填滿整個存儲器。事實上,MD機在一般無劇烈震動的情況下工作時,其機械運作部分都是每隔30多秒才工作5~6秒,因此要想讓MD機因震動而出現停頓、跳軌等現象,幾乎是不可能的。
雖然新型車載CD也采用了類似的電子抗震電路,但由于CD的碼率較高,數據量是MD的5倍以上,所以要獲得相同的40秒緩沖時間,存儲器的容量就必須是MD的5倍以上,會導致成本大幅上升(DVD和SACD的碼率比CD還高10倍以上,如何抗震將是一個大問題),所以CD的抗震緩沖時間一般只做到10秒,多數時間里是夠用了,但還不足以應付比較嚴重、以及持續長時間的顛簸。例如行駛在路況不佳的山路、鄉村公路上,聽著時不時打嗝的音樂,相信心情只會越來越糟;但如果你此時用的是MD,則感受將完全不同,享受著連貫優美的音樂,不知不覺中就已經走上了平坦大道。
MD的另一個優點是碟片攜帶相當方便。MD碟自帶保護匣,外形尺寸為長72mm、寬68mm、厚5mm,無需外殼即可隨意放置在車內任何一個儲物盒內(當然要避開高溫),內部的光盤也不易受損。而CD呢,無論換碟還是存放,總是得小心翼翼。
目前,世界各地的音響制造廠已經生產了100多款車載MD機,與MD隨身聽、桌面MD機的款型數量相差無幾,其中包括1DIN單碟機、1DIN(關于DIN的概念,請參看上期本欄目文章)多碟自動換片機、2DIN多合一機、外置式多碟自動換片機,以及少數幾款帶錄音功能的機型。作為技術開發、專利擁有者的日本SONY公司,當然在推廣上也不遺余力,生產的款型超過40種,占了總數的4成。而日本另外兩家主流汽車音響廠Pioneer和Kenwood的生產車載MD機加起來也超過了30種。其他汽車音響界的名牌廠商,如日本的Alpine(阿爾派)、Nakamichi(中道)、德國的Blaupunkt(藍點)等都生產過車載MD機,不過款型相對較少。
在國內,我們幾乎看不到身邊有什么車裝備MD機,國外的情況要好一些,但普及率還是很低。為什么車載MD有這么大的優點,結果卻是叫好不叫座呢?原因有兩方面:一是由于MD使用了數據有損壓縮,導致音質比CD略差(其實是相當接近的),因此市場的接受程度較低;第二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市面上出售的預錄成品軟件品種太少,除SONY之外沒有其他任何一家大唱片公司發行過預錄MD,自己從CD轉錄則使多數消費者感到麻煩,并且還要另買一臺MD錄音機放在家里供錄音使用,經濟上也顯得不劃算。所以10年過去了,車載MD機的好處仍然只是少數人在享受。
最近這種情況已經有所改善,也許是受近年MD在隨身聽市場上取得的成功有關,一些世界頂級豪華車制造廠已經開始對車載MD有所關注。如德國BMW(寶馬)公司在其不久前推出的超小超眩豪華車——新款MINI上,將MD機列為代替CD的選裝件,可在BMW原廠裝配,無需用戶自已去另購改裝;而瑞典豪華車VOLVO則更是在2002年推出的最新頂級SUV——XC90豪華多功能運動車上,把MD機作為標配擺進了中控臺,應該就是看中了MD那杰出的抗震能力。
相信當現在的新新人類成為若干年后的汽車消費主流時,他們所積累擁有的大量MD碟將促成MD機在汽車音響中的快速普及。或者你現在可以考慮先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