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聰網化工訊:日前,全球最大的化工原材料生產商德國巴斯夫公司(BASF)在上海浦東的一體化聚氨脂生產基地建成投產。這是一個集亞太地區聚氨脂技術開發、組合材料裝置及熱塑聚氨脂生產于一體的研發中心。
國內汽車行業用戶在優質原材料供應及高品質汽車內外飾總成、零部件開發生產等方面多了一個重要的跨國供應商,同時對提升優質聚氨脂材料在國內汽車行業的應用水平會產生積極影響。
德國巴斯夫公司聚合物執行董事費德民博士對記者說,中國是全球聚氨脂重要的消費市場。2006年全球TPE需求量達到了215萬噸左右,目前TPE消費結構中TPS約占44%、TPO占31%、TPU占9.5%、TPEE占6.5%。苯乙烯類TPE仍居用量之首,隨著TPO進入汽車替代傳統的熱固性橡膠和聚氯乙烯材料等,TPO市場份額將不斷擴大。
有關專家介紹,隨著中國近年來汽車市場爆發式增長,TPU類的應用將迅猛增加,其中汽車上用量占總產量的75%以上,2006年消費量達到37萬噸左右。中國成為全球TPU需求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尤其是以汽車為中心的應用市場將保持年均10%的高速增長。2006年, 國內曾召開過中國汽車工業聚氨脂應用論壇,表明隨著近幾年來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聚氨脂產品在汽車工業中使用量日益增多。目前,聚氨脂產品占汽車塑料用量為20%。汽車座椅、隔音材料、儀表盤、遮陽板、門板和頂棚襯里等零部件均使用聚氨脂制品。
國內一些業內人士談到,從再利用、輕量化和高性能的角度考慮,TPE未來市場廣闊,因此要加快推進中國汽車工業需要的TPE本土化進程。聚氨脂產品受到汽車內飾設計師、工程師、原材料采購專家及聲學工程師歡迎,聚氨脂組合材料為現代轎車產品帶來了增值服務,提高了轎車內飾的品質。目前,高性能微孔聚氨脂彈性體已經成為汽車緩沖系統、發動機支撐墊、摩托車緩沖塊和工業緩沖塊的重要生產原料。
現代汽車制造業,內飾、減振等非金屬材料的升級換代方面已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業內人士介紹了這樣一組數據,歐洲、美國、日本汽車行業對聚氨脂應用比例達到40%~50%,而中國汽車聚氨脂材料的使用率不到20%,仍處于低水平,而受制于目前國內汽車市場降價的壓力,中國汽車生產的聚氨脂材料的應用要達到國外同類水平尚需時日。
熱塑性聚氨脂彈性體取代傳統金屬部件及傳統熱塑件,可大大減輕汽車重量,并降低汽車能耗。聚乙烯可用于制造燃油箱、擋泥板、方向盤、各類液體儲罐,車廂內飾件及襯板等。用高分子高密度聚乙烯吹塑成型的塑料油箱與金屬油箱相比重量輕,耐腐蝕性好,空間可充分利用。另外,塑料燃油箱可一次成型,降低成本,簡化工藝。國內許多轎車已采用多層復合聚乙烯塑料燃油箱,如上海通用的別克系列轎車和旅行車、一汽-大眾速騰以及上海大眾的帕薩特B5轎車等。
以聚氨脂作為車身部件材料,生產商采用新的技術,降低生產成本,設計出流線型、富有時代感的汽車。在物理特性上,聚氨脂與鋼質材料顯著的不同是:碰撞變形時可吸收沖擊力好;抗腐蝕、隔熱、隔音、易于成型、著色和修復;工藝制作成本低。
熱塑性聚氨脂彈性體的承載能力、吸收能量、抗切割性、耐磨性、低溫沖擊性以及耐油性、耐溶劑性、耐氣候老化性等都很優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