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汽車零部件技術發展國際論壇上,來自我國臺灣的汽車電子技術專家———臺灣拓墣產業研究所董事長陳清文,作了題為“兩岸攜手,共同打造世界級汽車及零部件制造中心”的報告。他認為,內地和臺灣在汽車電子研發和生產方面有著良好的合作前景。
機遇與挑戰并存
陳清文認為,在未來幾年,汽車零部件產業面臨著很多機會,同時也有技術上的挑戰。這些機會和挑戰的形成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雖然中國汽車市場銷量增長率較高,但在大多數細分市場已呈現供過于求的格局,價格戰仍將持續。整車企業要靠快速更新車型、增加選裝配置以及維修與服務等增加利潤。
其次,面對油價持續上升、環境保護要求更高的形勢,汽車發動機將向節省能源、增加效率和汽油替代燃料方向發展,比如高性能發動機、混合動力汽車、電動車、清潔柴油、天然氣燃料、氫燃料及乙醇燃料汽車等會加快發展。相應的汽車零部件產品研發面臨新的要求。
第三,車輛生產過程的環保性、汽車可回收性方面的法規將出臺,需要開發大量可回收材料。
第四,對安全、舒適、通訊、娛樂的追求更高,汽車電子會結合衛星、無線通訊及網絡功能在汽車上大量應用。
汽車電子產品是重點領域
在汽車零部件發展機遇中,陳清文最看好汽車電子的發展。陳清文引用統計數據說,10年前,每輛汽車使用的半導體器件不到50個,現在已增加到200~500個。根據預測,到2008年,全球車用半導體市場將超過個人電腦上的使用量,成為半導體產業最主要的產值貢獻者。預計2010年,半導體產品將有近50%用在汽車上;汽車電子系統產值將占整車成本的40%。
具體到在汽車上的應用范圍,陳清文認為,從產品方面,可關注電子產品在汽車6大系統中的應用:發動機和傳動系統(如電子燃油噴射系統、定速巡航等)、底盤和懸掛系統、車身系統、駕駛資訊系統(如導航系統、數字化儀表)、安全系統(自動防鎖死制動、夜視系統、線控制動)、防盜系統等。
在性能方面,則應結合供給、需求和政策進行考慮。在供給方面,要考慮整車廠、主機廠和產品系統對控制技術、創新性、產品價位的要求。在需求方面,主要強調消費者對安全與舒適性、車輛性能與操控性、資訊需求、影音娛樂(特別是在堵車時間越來越長的形勢下)、遠端診斷與救援等方面的要求。在政策層面,需要關注全球的法規要求。
兩岸合作有基礎
陳清文認為,在汽車零部件生產方面,我國兩岸企業開展合作有很大可能。
首先,中國汽車零部件發展空間很大。原因主要有4個方面: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市場及成長最快的地區,零部件需求較大。汽車零部件外包漸成趨勢,整車廠零部件自制率越來越低。中國擁有勞動力價格低廉優勢及優惠政策,如土地租金、稅收優惠政策,融資優惠政策等。國家“十一五”規劃提出推動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發展,產業格局和配套關系變化中會有更多機會。
陳清文認為,臺灣方面有一定的優勢。臺灣汽車產業發展50余年,整車生產和研發具有一定水平。臺灣2006年汽車零部件外銷達新臺幣1329億元(約合41億美元),增長率為3.83%,說明零部件產業初具國際競爭力。陳清文分析,臺灣產品物美價廉,可滿足內地汽車公司成本和品質兩方面的要求;臺灣通訊產業實力很強;臺灣電子產品符合綠色生產條件;先期赴內地生產的臺商已建立兩大群聚地區。這些都是我國兩岸企業開展合作的有利條件。
在具體的合作方向上,陳清文認為,應重點關注以下方面:合作生產關鍵零部件,成為汽車生產企業的一級供應商;發展汽車電子產業;開拓后市場;致力汽車電子發展環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