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針對車內空氣污染這一“健康殺手”,目前中國卻正處于一種無法可依的尷尬境地。《每日經濟新聞》昨日采訪了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汽車部。該部門一位負責人表示,目前國內對汽車方面的檢測更多得還集中在安全方面,其中主要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實行的3C強制性認證。其對汽車內飾、環保等方面的檢測只是內飾可燃性、尾氣排放等方面。就汽車內飾材質本身的氣體污染目前并沒有明確的法律規范。 該說法也得到了上海機動車認證中心和一些進行室內環境咨詢公司的印證,這方面檢測具體怎么做,用什么做、依據什么標準目前都是一片空白。
多方調查發現,之所以出現這一狀況,一方面是檢測認證本身的難度,有害物質檢測方法、檢測環境的不穩定性等;另一方面,盡管有很多汽車內飾都有可替代材料,但其高昂成本是每個意識到該問題的企業不得不面對的核心問題。
注意 “黑名單”不針對國產車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生態研究中心經測試發現內飾最具毒性的十大“最毒車”名單上,日產、豐田、鈴木、斯巴魯、雪佛蘭等全球知名品牌赫然在列,其中包括了Nissan的Versa(國內為東風日產Tiida頤達)、Chevy的Aveo(雪佛蘭品牌車型)、Kia的Spectra5(國內為起亞賽拉圖)、Subaru的Forester(國內為斯巴魯森林人)等。在諸多“毒車”中,日韓系列車型成“重災區”。
當然,美國生態研究中心檢測的全部是目前在國外生產和銷售的車型,雖然有些車型在中國也有銷售,但畢竟在制造、原材料和外部環境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并不能將該檢測結果直接套用在目前在中國銷售的同款車型上。
警醒 另一殺手:可吸入顆粒物
巧合的是,針對車內環境污染,上海市室內環境凈化協會也公布了其一份研究結果———超八成抽檢轎車車內可吸入顆粒物超標。
該協會秘書長王芳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整個活動歷時約2月,檢測了100輛轎車,結果發現僅有17輛車達到國家標準,八成以上轎車車內的可吸入顆粒物超標。其中,污染最嚴重的車輛,其車內可吸入顆粒物竟然超過國家標準的7倍。
而這些可吸入顆粒物大多來自車外的污染源,如煙囪、車輛尾氣等,少數來自地毯、長絨毛飾品等。
據其介紹,可吸入顆粒物的直徑小于10微米,會侵害人體的呼吸系統,誘發哮喘病、肺病等。
王芳表示,他們在抽樣時,盡量使車內空氣處于一種正常環境,以保證檢測結果具有最大普遍性。
車內環境污染目前最大的障礙恰恰是消費者的認知問題。王芳表示,隨著中國汽車市場迅猛發展,希望借此能夠使車內環境污染這一關系普通大眾身體健康的因素引起更多的人的警醒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