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作為民營企業都在孤軍奮戰的統一潤滑油,自從變為有“殼牌”這個強手扶持的合資企業后,終于改變了以往只顧悶頭賣油的狀況,開始了對自身形象的全面塑造。近日,在成為殼牌家族一員的200余天后,統一潤滑油終于有了一次“大動靜”:發布了“更進一步”品牌戰略,以期樹立更富有國際化色彩的全新品牌形象。除在宣傳面貌上有較大改變之外,這個“更進一步”戰略更是貫穿于其產品、渠道建設、終端服務、管理等各項工作之中,第1000家形象店即將揭幕,“統一自由行”連鎖快速換油店也正在向千家逼近。 與“晚熟”的統一比起來,國產潤滑油品牌的另兩個支柱——“長城”和“昆侖”,因為有背后強大的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撐腰,則應該算是早早就“開竅”了。
從2004年開始,中國石化長城潤滑油就開始了對自身形象的“包裝”:從聘請張藝謀拍攝廣告片到央視廣告投放,從牽手F1中國賽到成為中國南極科學考察船雪龍號的唯一油品供應商,一步步推動著長城潤滑油的品牌升華。當中國取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之后,全球范圍內的各大知名企業為取得“北京奧運會合作伙伴”的資格立刻就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競爭。作為中國最大的石化公司,中國石化擊敗了眾多國內外競爭者,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合作伙伴中的一員,在這場價值最大的品牌資源戰中取得了先機。
昆侖潤滑油的領導者更是以“潤滑油不做品牌就沒有出路”作為企業的座右銘,不僅在央視廣告中屢屢爭為標王,還依靠著優質資源、優勢技術和優良服務來確保高品質的“三優保一高”來鞭策自身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洋油”充斥國內潤滑油高端市場的殘酷現實面前,昆侖在廣告中的那聲“源自中國石油”著實能令國人振奮。
有數據顯示,美孚、殼牌等國外知名品牌占據了高端油市場份額的78%,拿走了整個車用潤滑油市場80%的利潤。而長城、昆侖、統一等本土品牌,雖然擁有80%以上的份額,卻僅獲得整個車用潤滑油市場20%的利潤,這才是國產潤滑油的痛處之所在。據潤滑油行業人士分析,這主要是因為車主對國產潤滑油的品牌認識不夠。在消費者心里,一直認為國產品牌的質量比國外的差。其實不然。國家石油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的一份檢測報告顯示:檢測中心通過對潤滑油市場上幾個常見的進口品牌和國產品牌進行抽檢,結果表明國產品牌的綜合測試占優。有了這個“定心丸”,國產潤滑油企業應該更加擁有了持續競爭的信心,也使得塑造品牌形象成了企業建設的重中之重。
在轎車消費持續走旺的帶動下,車用高端潤滑油市場快速擴容,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潤滑油消費國。要能夠從國外潤滑油企業的虎口里奪食,國內廠家還得先多進行“自我潤滑”才行。形勢緊迫,除了近在眼前的那些銷售數字,國產潤滑油終于也開始關注于更長遠的品牌形象的樹立,這種意識的產生著實讓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