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糧”迫使民營潤滑油重組求生
上游資源的突然“斷糧”,使眾多企業陷入“滴油未進”的絕境,中國潤滑油業界新一輪的重組再編,正在醞釀之中。
舊體制下的蛋
潤滑油的組成成分中基礎油占到90%以上,而現在中國能夠煉制調和潤滑油基礎油的只有國有石油和石化的煉廠,基于中石油和中石化在中國石油的開采、煉制、進口和銷售的壟斷地位,下游產業鏈條中基礎油的銷售權利完全被兩家公司所掌控:中石油、中石化“分家”后,70%的基礎油資源掌握在中石油手中,另30%由中石化掌控。
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兩大集團一直試圖聯手把住基礎油的源頭,鎖住基礎油供應,重點保證兩大集團潤滑油的基礎油供應。2000年末中國石油潤滑油公司成立后,立即實行“五統一”戰略,其中“資源統一配置”則被列為首位,就是把中石油上游煉廠生產的基礎油全部收攏到潤滑油分公司,這使得一些民營潤滑油廠就不能像從前那樣直接從煉廠購買原料,而只能從中石油潤滑油公司那里購買基礎油。
“這幾年大家也都習慣了,雖然價格一直是人家石油、石化說了算,但一直還算好買,只要拿錢基本都能買到。他們以前也曾經多次停止銷售基礎油,但基本上都是因為要漲價,所以也不會停太久,最多也就10來天,怎么也想不到,這次停售基礎油到現在半年多了,他們是一滴油都不賣。”一位從事潤滑油生產銷售多年的業內人士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抱怨說。
2006年春節前夕,潤滑油行業里的人都像往年一樣在春節前把庫存變成現金回家過年了。等到春節回來打算進貨生產時才發現,市場上沒有原材料供應,恐慌的氣氛在潤滑油行業里迅速傳播,到了3月份時基礎油價格一下子從春節前的6000多元/噸暴漲到了8000元/噸,即使這樣,依然只是有價無貨。
市場上僅有油販子手里原來的庫存在流通,有的潤滑油廠迫于待產壓力只能高價買進;而有的潤滑油廠干脆不生產了,直接去購買大桶包裝的潤滑油回到廠里分裝。“后來廠里就開始控制100桶以上的大包裝油,現在別說100桶了,昨天我打電話去昆侖,他們告訴我一桶都別想,不賣。”經銷潤滑油多年的老范因為供貨不足,今年客戶流失掉了一半。
統一、統士、龍蟠、康普頓、潤佳這些中等規模的企業更加“吃不飽”:一是對原材料的需求量大;二是對質量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的小企業。尤其是統一,幾個生產基地的上馬、產銷的不斷翻番,讓統一已經成為惟一一家可以跟兩大石油公司比肩的民營潤滑油企業,但龐大的身軀需要更加龐大的原料資源支撐。
各種傳言把缺乏上游資源支撐的統一潤滑油推到了風口浪尖:“短缺”、“危機”、“油荒”,“在劫難逃”,不安的氣氛像法老的咒語在經銷商之間蔓延。
統一的另類生存
“的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統一總經理李嘉并不避諱,“往年我們的基礎油采購30-40%來自國內,春節過后基礎油采購渠道突然中斷,我們只能進一步轉向進口。”
然而,緊急向國外的原料供應商求援,也并非一帆風順。國外的原料生產廠計劃性非常強,客戶一般都要簽訂12個月的滾動計劃,根據這個安排生產,到約定時間再按期發貨。為了應對可能增長的需求量,每季度可以調整計劃,但調整幅度一般要求不超過10-20%。
“我們向國外供應商說明情況,希望能給我們加量,他們也知道我們是長期客戶,非常幫忙,從全世界給我們找原材料,并沒有因為我們這邊有困難就趁火打劫。而且我們還開發了新的供應商,可以說整個世界的基礎油都在流向中國。”李嘉當時承受的巨大壓力可想而知。
供應緊張,結算條件變得非常苛刻,大量中長期預付款要提前支付給國際供應商。“一個月的資金缺口就有一個多億,”李嘉回憶說:“當時我們有70%的經銷商把家里錢拿出來支持我們,我們在一個月內多收了1.2億元的預付款。”
良好的資金運轉態勢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斷糧”危機。“四月份開始,每個星期都有我們的船到港,當時靠港的最小的船也要3000噸油,這一船就2400萬元,這都需要提前付給人家真金白銀的,當時很多廠家都付不起,根本沒法買。7月4號,我們從美國運來了7000噸基礎油,這條船在當時創了潤滑油行業兩個第一,距離最遠,噸數最大。”李嘉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
據不完全統計,在1-7月份,統一潤滑油采購進口優質基礎油比去年同期增加141%。現在統一的進口基礎油的常規儲備高達7萬噸。
進口基礎油的大量采購必然快速提高成本,漲價危機又跟隨而至。2月中旬統一首輪漲價,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連續4次調高價格。為了避免價格戰,李嘉果斷淘汰了類似CD級別的陳舊產品,把有限的資源和精力全部向高端市場轉移,SL、SM這些面向歐洲Ⅲ號、歐洲Ⅳ號環保發動機級別的潤滑油銷量直線上升,形成了新的品牌定位。
但統一依然無法逃出沒有上游資源的陰霾。當記者問統一是否要與世界500強企業合資,并把美孚、殼牌這些擁有豐富上游資源的企業猜了個遍,李嘉神秘地笑著反問:“中石油也是世界500強啊,你怎么不猜呢?其實現在我都不知道最后會跟哪家公司合資,一切都在談判中。”李嘉坦言,合資主要是解決上游資源問題。
據一位消息人士透露,昆侖曾經召集幾家媒體召開了一個內部的小型會議,當問到是否考慮跟統一合資時,昆侖回答:“如果合資那也是跟中石油總公司的事情,盡管昆侖是不愿意的。”
業內的分析人士認為,統一年生產能力達60萬噸,銷售額近30億元,再加上2100多家直供總經銷商,9萬多家零售商這些數字都能說明統一現在是個巨大的砝碼,無論哪家跟統一合作都是利好,這也正是世界500強企業看好統一的原因。就國內的情況看,“昆侖”、“長城”、“統一”是三分天下,一旦其中兩家合并,無疑可以成就霸主地位。
民營企業能否在石油行業“壟斷”的夾縫中通過再編求生,尚難預料。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