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我國將按照加入世貿組織時的承諾,全面開放成品油批發市場。而作為成品油中較早開放的潤滑油市場,土洋品牌的較量早已開始:外來品牌紛紛發力,爭取在這一歷史機遇來臨前占領中國潤滑油市場的戰略制高點;國內潤滑油企業也紛紛亮出“以車定制”的本土化“利劍”,以贏得市場。
巨大商機吸引“洋油”進軍中國
美國著名化工咨詢公司克萊恩發布的一份名為《2009中國潤滑油市場上的商業機遇》的報告稱:“中國潤滑油市場在接下來的五年中將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0年時,中國的潤滑油消費量將超過美國。”面對中國潤滑油市場的巨大商機,國外品牌加大了各自的攻勢。4月,世界能源巨頭BP公司再度在江蘇省太倉市投資2200萬美元興建專用調配廠,掀開了外來品牌在中國市場擴張的大幕。9月22日,殼牌中國突然宣布,已簽約收購北京統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和統一石油化工(咸陽)有限公司75%的股份。緊隨其后,埃克森·美孚中國投資公司稱,預計年內在華新開設網點100家,其潤滑油零售業務將擴展至中國二線城市。洋品牌的一系列大動作引起了業界強烈關注。
土洋品牌同時瞄準高端市場
目前,國內大大小小的潤滑油調和廠有4000多家,品牌有6000多個,潤滑油消費以及供應量每年在450萬噸—460萬噸之間,但由于中低產品比例較高,眾多的品牌和巨大的產量并沒有給國內潤滑油企業帶來豐厚的回報。而以殼牌、美孚為代表的跨國潤滑油企業,占據我國潤滑油市場大約40%的份額,利潤占到了行業的60%以上。從事潤滑油經營多年的上海諾和勝科技有限公司經理何平華說:“2002年以前,高檔車主基本上選擇進口品牌潤滑油,主要原因是進口品牌知名度大。洋品牌大多具有深厚的品牌底蘊,這種品牌積累優勢正是大多數國內品牌所不具備的。”洋品牌的另一個優勢是嚴格的生產標準和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他們按照自身技術指標進行全球統一標準生產,執行全球統一生產標準,采用全球統一包裝,因此雖然產品價格較高,依然能夠被國內消費者認可。
本土化——國產品牌的利劍
潤滑油是由基礎油和添加劑調和而成的,工藝并不復雜,但潤滑油產品必須充分考慮不同的國情、氣候、路況。中國石油蘭州研究開發中心張少明說,洋品牌產品雖然嚴格執行相關質量標準,質量有保障,但做不到“以車定制”。各國氣候不同、路況不同,車況就有差異,對潤滑油的要求就不一樣,國內品牌在這方面有天然優勢。因此,國產潤滑油要進軍高端市場,就必須亮出本土研制的“利劍”。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03年國外潤滑油品牌占據了中國80%的高端市場份額;2004年為65%;而到了2005年,這一比例下降到了60%,國產品牌的本土化競爭力已經開始體現。“消費者以前買油,只在進口的里面挑。從2002年開始,行情有所改變,明顯感覺到市場好做了,今年是銷售形勢最好的一年。”昆侖潤滑油市場部負責人表示。中國石油潤滑油華北公司車用油部經理趙宏欣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華北地區銷售總量比去年同期增長182.7%,高端車用油已占到華北公司總銷量的42.6%。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學院韓學功教授說,國產品牌要想真正在市場上占據強勢地位,除了借助地利人和的條件,發揮現有優勢外,更應該認清市場形勢,加強行業自律,加大企業管理力度,繼續深耕渠道,做好科研工作,打造出強勢品牌,這才是國內潤滑油品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