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汽車,一直在車迷心中的地位可以說是很高的,其知名度來自哪里呢?筆者覺得多半是來自他們對固有傳統(tǒng)的堅持吧。BMW至今仍未推出前置前驅車型,這是他們對FR的堅持,因為他們認為前置后驅車型的操控性能普通的FF根本難望其背;歷史上的BMW,除了一兩部車型外,基本上都堅持著不使用任何增壓形式去獲得大馬力輸出,也就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NA形式。
E46的寶馬是國內較為最為常見的一臺三系列車型,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它已經國產一段時間了,當然現在它的位置已經讓位給了接替的新3系E90車型。如果說到操控性能,這臺E46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貨色。330車型因為屬于該車系除了M3以外的最高級大量生產型號,所以國內沒有生產,其裝備著一臺代號M54B30的頂級直列六缸引擎,馬力輸出高達231匹,對于講求動力性能的高性能車迷而言,是不二的選擇。當然,此次采訪的這臺少有經過改裝的開蓬版330,也屬于非常罕見的一臺吧。
330Ci使用一臺編號為M54B30的直列六缸引擎,這臺引擎是經過數代版本的演化而來的,也是目前寶馬車廠里排氣量僅次于S54B32的動力系統(tǒng)。這臺引擎的動力輸出性能幾乎可以說無可挑剔,原裝231匹的馬力輸出在5900轉時獲得,而最大扭力也有31公斤米的水平,應付日常駕駛可以說已經足夠了,當然也有部分的車主不會滿足,會將引擎寄往一些知名的改裝廠進行動力升級,例如增大排氣量、使用機械增壓系統(tǒng)等,讓馬力輸出超越300匹水平,當然對于此類車的報道目前還欠奉,但據知國內已經有這樣的完成品,期待不久將會為大家獻上。至于這臺330Ci的動力改造部分不算多,只是例行般的更換高流量風隔,用上了VOLCANO去幫助提升進氣效率等。
該車的改裝重點一如過往介紹過的一些BMW同型改裝般,主要還是集中于懸掛系統(tǒng)上,或者
大部分的車主均對其3000cc的動力輸出表示了認可吧!在產品上,使用了以耐用度見稱的KONI
攪牙避震套件,外加H&R的可調整式防傾桿(F:27mm;R:21mm),令原本有口皆碑的前麥花臣后多連桿式的操控系統(tǒng)獲得最大限度的強化升級,整體操控能力比原裝時更為動感。
試車:BMW的操控性能筆者早已領略過不少,或者可以夸口說句,國內能見到的BMW幾乎全部都駕駛過,甚至那些在日常較難遇上的850之類,不過駕駛改裝過的開蓬E46還是頭一回。所以心情難免有點忐忑,會跟那些硬頂、改裝過的330有什么區(qū)別呢?筆者就是這樣跳上了車。沒有了裝甲般的金屬車頂,排氣聲浪在低轉時可以清晰聽見,不過問題不大,反正筆者早已習慣了排氣系統(tǒng)的轟鳴,沒有了它反而不覺得自己在開車。踩住剎車進D檔,上油起步的一霎那,馬上感覺到與硬頂版的區(qū)別,感覺膩了許多,雖然車子已經更換了高流量風隔等必要的部件,但一來開蓬車因為要彌補沒有了B、C柱而作出的補強,重量比普通330要重上一截,而且還有尾箱那套昂貴的音響系統(tǒng)都成了負擔,當然還有車上的三個成年人。將波棍推入手動變檔模式,為了可以推高一點轉速多榨取一些動力,感覺比自動模式下輕快,算了,還是考究考究它的下盤功架吧,始終這臺車的重點在操控上。KONI的攪牙避震套件提供和充足的路面反饋,這點還是非常稱職的,H&R的防傾桿也是改裝懸掛系統(tǒng)中很常見的部件,使用起來當然也有其出色的一面。鋪裝平整的路面上,無論直路還是彎角都可以提供非常滿意的支撐力,車身傾側也小得幾乎感覺不到,這些FR車,只要重心轉移少,車子就能平順地通過那些R值較大的彎,這些成了試駕中最為享受的過程。
平整路面通過后,接下來是路面就有點不濟了,正好,可以試驗一下一套好的避震系統(tǒng)應有的表現,除了支撐力外,俗稱的過濾性能也是要的。基本上通過時的彈跳還是能夠接受,不過有一個不大的坑洞竟然出現了避震機頂座的狀況,或者是調教上還未完善所致吧?
總的來說,該車的懸掛部分改裝較為合適日常市區(qū)路面行駛,無論快彎慢彎都能從容地應付,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懸掛的反應因為車重的拖累變得有點遲鈍,甚至好象有點拉不住車身的癥候。當然,這些缺點是天生的,很難用些什么方法去補救,開蓬是為了什么?還是留給享受大自然的心情實際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