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有讀者朋友提到一個問題:“xx車的改裝潛力大嗎?”。這個問題幾乎跟女兒問我:“人為什么要吃飯?”一樣能讓我忽然大腦死機。這個問題,基本上,比較難。我想起了某些媒體做過的“最具改裝潛力車型”選舉,標準何在?這標準跟美國的外交政治一樣有著至少兩種以上的標準,所以回答這個問題,做出這樣的選舉,前提是答復者或主辦者對不同標準做出了不同層次的取舍。
汽車改裝包羅萬象,如果以部件層面分類,動力、懸掛、外觀、內飾、音響……如果以風格層面分類,賽車化、卡通化、復古、超時空……如果以用途層面分類,越野、場地賽道、拉力賽道、居住……風無定向,改裝的世界也同樣隨性所致。不是嗎?
拜托,我似乎也在自己眼界所構筑的鐵籠里繞圈圈。以上所說得都太狹窄,君不見國外還有拿汽車做跳高、跳遠比賽的嗎……個性!只要你想到并因此而辦到了,就是你個性的最終表達。汽車改裝就如是。做《改裝與四驅》這么多年,雜志習慣性地把發動機動力提升、懸掛操控性提高、轎車輪胎加大、四驅車做升高等等作為改裝“標準”宣揚給大家。現在看來我們確實沒有把汽車改裝豐富的“個性”這點充分闡釋和宣傳。這是誤人子弟嗎?
在這里我不能不為《改裝與四驅》進行辯護。盤古初開,萬象混濁。作為中國內地第一個改裝、四驅類專門媒體,我們擁有自豪的使命感。抓住主流,讓“玩車”的理念首先從最多最受關注的幾個點發展起來,讓技術層面較深的幾個點首先深入民心,讓行業內的從業者首先能活起來……這多少有點鄧小平同志“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的偉大理論的印記。如此做來,只要時機成熟,“實現共同富裕”也就水到渠成。遙看歐、美、日的改裝媒體,早就百花爭鳴,形形色色,各種類型的改裝風格都有專門的宣傳載體。國內已出現了另外三本四驅類雜志,和一到兩本改裝類雜志及眾多有影響力的網站,但他們暫時還停留在改裝“主流”市場,沒有其它獨特的“支流”市場。這意味著“共同富裕”的日子還沒到?我不相信,畢竟當雜志社1999年開創“改裝前線”欄目時,改裝根本就沒有市場可言,許多人也根本不看好它的潛力,但不到10年,現狀已讓我們訝異。為什么不能出現不一樣的改裝“個性”呢?
會的,《改裝與四驅》正在這么做。上期那輛A4就是最我們提倡的新“個性”改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