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匯率方面,中國這一年多來人民幣連續升值,汽車電子產品出口遭受“輻射”,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報告預測,人民幣每升值1%,對應電子信息產品的出口銷售利潤率將下降4.1%,這對于外向型內資企業的影響顯而易見。
此外,從生產分工的角度來看,國內大部分生產企業說白了就是元器件的組裝商,幾乎所有的半成品,元器件都是靠采購得來。像光頭等技術含量較高的部分通常是從海外進口,而像主板等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元件都是從國內采購。如此一來,最后生產出來的整機成本必然要受到元器件供應商的制約。據業內知情人士透露,近段時間以來由于受到鐵、銅等原材料的漲價影響,使用這些原材料生產的元器件成本都同比上升了近30%左右,與此密切相關的整機價格也不可避免地進行了上調。這種狀況在某種程度上也對海外市場縮水的局面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但是,讓我們欣喜地看到國內汽車市場的崛起。隨著國內汽車市場保有量,2005年中國汽車產業實現兩位數的增長,2006年中國汽車總銷量有望達到650萬輛,比2005年增長11%左右。未來幾年,中國市場對汽車的需求將保持10-15%的持續增長。中國將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在全球汽車市場增長微乎其微的情況下,中國可謂是一枝獨秀,凸顯了爆炸性的需求。
隨著中國汽車高速增長的市場環境,汽車音響市場也空前的繁榮起來,需求也快速的顯現出來,前不久,中國電子音響工業協會發布了我國音響市場的年度報告說,2005年汽車音響的年銷售額就已達到大約為50億元,同比增長20%,2006年有望達到60億元的銷售規模。相比以影碟機和家庭影院為主導產品的音響市場,可以說是逆勢飄紅。
目前,汽車音響市場主要分為兩大塊:一是原廠配套市場,由于各汽車廠家一般都會選擇固定的品牌配套,所以其他品牌很難打進去;二是零售配套市場,由于大部分國產轎車品牌的原裝音響質量都不高,相當一部分車主在買車后都會按自己的意愿重新改裝音響,以驅趕旅途的寂寞和勞累。
特別是近年來私車消費的比例越來越大,廠家為了方便消費者,一般都只預裝卡帶機,或低檔CD機,而帶有更多功能的機型基本上是選裝配置,這都為一些技術更先進,功能更豐富的汽車音響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國內市場對于這些汽車音響企業來說應該算是嘴邊的一款蛋糕,但在他們當年起步的時候,出于種種原因的考慮,卻很少有人把目光投向這個近在咫尺的市場。或許是因為這塊蛋糕當時還不夠大,也或許是因為當時的海外市場太好做,總之大家都是一股腦地走出了國門。但時過境遷到了今天,海外市場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無奈之下。許多企業只好掉頭轉攻國內市場,希望能借此為企業的生存另謀一條出路。
在前不久剛剛結束的第9屆北京國際汽車展上,就出現了一些平時很少在此類展會亮相的汽車音響企業。據了解這些企業在以往都有相當穩固的海外市場訂單,雖然他們名字很少被人知曉,但依舊是有大把的錢賺,日子過得也是有滋有味。但如今這種好光景都一去不復返了,企業也只好被迫再次作出選擇。在這種大環境下,如今才遲遲被迫回歸的國內汽車音響企業究竟會面臨怎樣的命運,我們不由得為其多了一份擔憂。
國內汽車音響企業是做制造,還是做品牌呢?借本次北京車展期間,我們采訪了多家國內外汽車音響制造知名企業(創維、航勝、歌韻、德賽、華陽、好幫手、天派、索尼、松下、阿爾派、藍寶、西門子VDO、歌樂),一起來探討國內汽車音響企業經營和未來發展之路。
中國畢竟是從事生產制造出發的,要看它整個成長的過程,要馬上轉變不可能。畢竟對于國內主流的這些汽車音響廠商出口占到總銷售的90%以上。出口銷售仍為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陣地。所以怎樣更能發揮其生產優勢,快速打造出有特色的品牌,成為這次采訪當中一個重要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