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風險也大
汽車電子已經成為汽車后市場中發展最為迅速的領域,其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著國內外眾多廠商投入巨額資金進行市場的培育和啟動。但是,中國汽車電子行業核心技術落后,產品單一,應用層次低卻是中國傳統電子企業進軍汽車電子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有專家形容,在電子制造行業發展趨緩的今天,汽車電子市場的崛起有如“在饑民面前擺下了一道誘人大餐”,爭食場面十分熱烈,但真要從中分到一杯羹,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盡管家電業與汽車電子有著天然的關聯,甚至還擁有能迅速將之規模化生產的能力,但西門子、飛利浦、摩托羅拉等巨頭企業在汽車電子領域早已布局完畢,有的在這一領域的研發生產已有數十年的歷史,與汽車巨頭形成緊密的戰略伙伴關系。中國家電企業加盟汽車配件供應商之列,不可避免地要與跨國巨頭及專業零部件企業展開競爭,這恐怕比家電競爭更為激烈和艱辛,而這也是家電企業進軍汽車電子的真正挑戰所在。
家電企業應該清醒認識到,進軍汽車電子仍然面臨極大的風險。清華大學汽車研究中心宋健提醒說,在汽車電子產業核心部件生產中,技術門檻,尤其是軟件方面要求很高。宋健表示,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既懂機械又懂電子的復合型人才。而且資金投入大,市場風險大,開發時間還很長。
國外廠商蜂擁而入中國汽車電子市場,決不會是一場有贏無輸的賭博。中國汽車電子市場份額在很大程度上由德爾福、日本電裝、博世等三家占領。雖然我國的汽車產業政策一直要求合資企業在零部件的采購上要達到一定的比例,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整車企業是在保證了核心零部件外購的前提下,才會考慮本地零部件的采購。
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的楊建龍博士也認為,外國企業占有技術和配套體系的高位優勢。無論在技術、資金和調動資源力量方面,國內新興的汽車電子小企業都難以與之抗衡。因此,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張興業建議,國內企業應利用全球產業轉移的契機,積極融入到全球的汽車產業體系中,在國際范圍內開展技術合作。
“一邊是潛力巨大的市場,一邊是處于末端的產業,這是個矛盾,也是個機會”,一位家電業界人士說:“在多次轉向手機、IT、汽車等產業之后,家電業的‘學費’不會白交”,“我們承認在技術上與國際知名企業存在差距,但在勞動力成本、工程技術人員數量和生產潛力等方面有著發達國家難以企及的優勢,我們并不見得在競爭中只會失敗,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發揮好我們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