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多基地運作 汽車產能局部過剩
當世界汽車巨頭企業“南征北戰”的時候,自主品牌市場份額不斷上升,企業實力不斷提高,目前自主品牌企業早早進入“多基地”運作時代。生產基地膨脹過快,銷售數量不強造成產能開工不足。面對緊急擴張的局勢,上海邦德汽車營銷科學研究所裘文才表示,中國汽車產能已經過剩,廠家生產基地的繼續擴張是個危險的信號。
自主品牌的多基地運作
近日,華晨汽車既有憂愁又有歡喜,憂愁的是出口的“碰撞門”引發的出口危機,歡喜得是綿陽生產基地即將建設。對于這種雙基地運作,華晨汽車集團董事長、總裁祁玉民表示,新工廠的開工建設是華晨實現南有綿陽、北有沈陽的兩大基地建設的重要戰略部署,以期擴大華晨汽車的市場占有率。
吉利是自主品牌多基地多品牌運作的典型,它的前身也是南北布局。從浙江臨海到寧波再到路橋基地,吉利單品牌已經在浙江省完成了南北布局。如今,吉利在湘潭、蘭州、濟南都有基地建設,完成東到西,南到北的大串通。根據李書福的思路,不管生產基地大小,都要以最大的實現本地化的生產來迅速占領當地市場。
中小汽車生產企業也體現這種布局,其中形成的第二基地多以企業并購為主,比如眾泰汽車本來只有眾泰汽車單品牌,通過對江南汽車收購,形成多功能用車基地和轎車生產基地;中興汽車在穩守河北生產基地后,去年收購了吉林通田汽車,獲得轎車準生項目,但一直在轎車項目上沒有作為;華泰汽車的生產基地在山東榮成,去年年底在鄂爾多斯獲批生產用地將用于新車生產。
擴張伴隨的是產能過剩
早在2005年,以奇瑞、吉利和長城為代表的自主品牌開始崛起于中國汽車舞臺。一些中小企業也快速成長,比如中興汽車、力帆汽車以及華泰汽車,民營資本聲勢漸起。
伴隨著各種形式的企業擴張,專家認為,中國由于地域廣大,物流和人力資源都是企業必須要考慮的,如果有一個地方能提供完善的配件供應,企業就可省去很多成本,迅速發展當地和周邊地區市場,因此適當的多基地建設是企業發展的必然。
根據國家對汽車工業政策的調整,在十一五期間將扶植1-2個年銷量超過200萬輛的汽車集團和幾個年銷量超過100萬輛的汽車集團。但目前的現狀是,很多汽車制造企業把觸角擴展到各地,攤子鋪得很大,間接造成產能過剩。就當前我國汽車產業生產及銷售情況看,產能過剩只是結構性過剩,同時也存在局部的產能不足,是產能過剩和產能不足并存。
各方聲音
“現在生產產能已經過剩”——上海邦德汽車營銷科學研究所裘文才
“我去參觀不過不少廠家,很多生產線都開工不足,現在還在不停的擴建新廠。”
“產能運用率達不到60%”——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張伯順
“根據中國目前的產能開工狀況,產能運用率達不到60%,正常應該在75%以上,中國汽車產能已經明顯過剩。國內汽車還沒有進入整車階段,還需要3-5年的時間。”
“今年銷售數字將超900萬”——汽車分析專家饒達
“今年汽車預計銷售目標是850萬輛,但從上半年的數據看,肯定要超過這個數,估計可以達到900萬輛,這不符合目前國家放慢汽車腳步的要求,新興生產基地不斷進入可能造成產能嚴重過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