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荒”考驗中國石油管理與市場體制
[
07-11-5 18:14
] 太平洋汽車網
8月份,廣東地區出現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油荒”,排隊加油的車龍堵塞了交通要道,甚至排上了高速公路,情形頗為“壯觀”。發改委、商務部等緊急應對,兩大集團通力配合,基本緩解了這場“危機”。但“油荒”過后,有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供求緊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03年“非典”以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造成成品油需求較快增長。2004年國內成品油表觀消費量跨越式地增長19.1%。2005年前8個月,表觀消費增長5.67%,達到10869萬噸,比“非典”的2003年同期增長28.1%。
在消費增長的同時,國際油價持續走高,由2003年5月的25美元上升到今年8月的70美元,上升了180%。國家考慮到社會承受能力和宏觀調控等因素,改變了原有的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市場的接軌方式,變成根據國際油價、經濟形勢、社會承受力等綜合因素調整國內價格,對經濟平衡運行起到了比較好的作用。
但是,今年4月份以來,由于國際油價增長過快,國際、國內市場成品油價格差距逐步拉大,形成原油與成品油價格倒掛,加工虧損的形勢。以9月份為例,大慶原油和成品油價格倒掛300元/噸,加工原油生產汽柴油每噸要虧損1400元左右。
在此情況下,煉廠的加工積極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今年前8個月,石油、石化集團的加工量分別增長8.9%和3.95%。地方煉廠多數選擇減產或停產,產量降低了18.72%。在成品油方面,前8個月成品油產量11254萬噸,同比增加688萬噸,進口減少127萬噸,出口增加164萬噸,國內市場投放量為10756萬噸,僅增長3.8%,低于消費增長率。
同時,受到入境走私消失、港澳車輛到國內加油、國際航班和遠洋貨輪以國內加油為主等,也加劇了供求矛盾。據報道,國資委主任李榮融9月25日表示:“成品油走私出境是造成廣東‘油荒’的主要原因,中國每天走私的成品油大約有1200噸。以前是流入內地,而今年香港油價是內地的2.5到3倍,每天又有同樣多的油流出內地。”考慮到這些因素,實際進入市場的資源還要少。
煉油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004年,我國成品油表觀消費量達到15706萬噸,比1999年增長50.6%,比1995年增長115%。同時,煉油能力增長相對緩慢,據統計,全國煉油裝置一次加工能力由1999年的2.63億噸增長到3.15億噸,僅增長19.8%,而且規模小、工藝水平低,大型煉廠的能力不足,使我們在應對市場變化時顯得力不從心。
市場自身有什么問題?
在國際油價不斷高漲的情況下,對供應和高成本的擔心也與日俱增,消費者提高庫存的欲望不斷加強。同樣原因,供應者也加強對銷售的控制,減少對社會的投放,市場的供求矛盾逐漸加深。
供應減少和需求增加的最終結果導致庫存降低,8月底,社會成品油庫存量比2月底下降265萬噸,供求關系的平衡變得越來越脆弱,量變的積累必將導致質變發生。
8月份,連續受到海棠、麥莎、珊瑚幾個臺風接連影響,運油船無法抵埠,給整個廣東省的油品供應“臨門一腳”,最終導致了“油荒”的發生。
為了防止被囤積,兩大集團的銷售單位只通過自己的加油站銷售油品。本來,社會油站為維持基本客戶采取高買低賣的方式掏腰包支撐門面,非常辛苦。在“油荒”的大背景下,索性關門大吉。只有部分兩大集團所屬和實力較強的加油站在經營,8月17日,兩大集團在廣東斷油或個別品種、時間段斷油的加油站占50%以上,社會加油站基本沒有全品種和全天候保障供應的。正常營業的加油站減少了四分之三,排隊加油當然難免,緊張的社會氣氛就形成了。
如果大多數的人都相信銀行“沒錢了”,那么銀行就會真的沒錢了,這就是“恐懼經濟”。廣東注定是一個充滿熱情的地區,媒體以特有的激情及時地進行了渲染。大家都擔心后面油站加不到油,開車的見到油站就想去排隊,有的終于排到了,卻只加10升油。就像饑荒年代,人們總感覺到吃不飽一樣。
在市場運行方面,本次“油荒”的形成機制與1999年至2000年的資源緊張也不同。當時在供求關系基本平衡的情況下,由于國際、國內市場成品油接軌的機制過于透明,國際油價持續上漲,投機逐利的因素形成需求虛增,各環節加大生產、經營量和庫存保有量。2000年10月份以后,由于國際油價持續下跌,經營風險加大,生產和經營環節虧損或潛虧增加,急于釋放庫存,又造成市場價格急劇下跌。整個行業用了1年多的時間,以很多銷售企業虧損甚至破產的代價,形成了新的供求平衡。
經過此次市場動蕩的沖擊后,成品油銷售企業和用油企業對市場變化更加敏感,一方面在高油價下保持較低的庫存,規避跌價風險;同時密切關注市場變化,采取靈活的庫存策略。一般說來,如果國際油價連續上漲,國內油價不可能在此期間下滑,國家也不可能此時調低指導價格,經營者甚至用戶都可以適當增加庫存;反之,如果國際油價連續下跌,國內油價不可能在此期間上漲,國家也不可能調高指導價格,生產都和經營者就要適當釋放庫存。
在這個因素的影響下,形成國內市場突出緊張的氣氛一般是在國際油價大幅上升并維持的期間。如果期間有油價連續下跌,緊張氣氛就很快緩解。通過將國際油價與今年以來的供求形勢對比就會發現,去年四季度以來國際油價下跌,造成4月份之前供求關系非常寬松;4月份國際油價開始上漲,到5月份底市場氣氛異常緊張,地方政府、國家有關部門和兩大集團也非常重視。正在業內人士擔心供求矛盾爆發的時候,“五一”期間國際油價下跌,節后市場變得平靜了。8月份國際油價連續上升,突破70美元并持續在高位,也是觸發“油荒”重要因素之一。
供求緊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03年“非典”以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造成成品油需求較快增長。2004年國內成品油表觀消費量跨越式地增長19.1%。2005年前8個月,表觀消費增長5.67%,達到10869萬噸,比“非典”的2003年同期增長28.1%。
在消費增長的同時,國際油價持續走高,由2003年5月的25美元上升到今年8月的70美元,上升了180%。國家考慮到社會承受能力和宏觀調控等因素,改變了原有的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市場的接軌方式,變成根據國際油價、經濟形勢、社會承受力等綜合因素調整國內價格,對經濟平衡運行起到了比較好的作用。
但是,今年4月份以來,由于國際油價增長過快,國際、國內市場成品油價格差距逐步拉大,形成原油與成品油價格倒掛,加工虧損的形勢。以9月份為例,大慶原油和成品油價格倒掛300元/噸,加工原油生產汽柴油每噸要虧損1400元左右。
在此情況下,煉廠的加工積極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今年前8個月,石油、石化集團的加工量分別增長8.9%和3.95%。地方煉廠多數選擇減產或停產,產量降低了18.72%。在成品油方面,前8個月成品油產量11254萬噸,同比增加688萬噸,進口減少127萬噸,出口增加164萬噸,國內市場投放量為10756萬噸,僅增長3.8%,低于消費增長率。
同時,受到入境走私消失、港澳車輛到國內加油、國際航班和遠洋貨輪以國內加油為主等,也加劇了供求矛盾。據報道,國資委主任李榮融9月25日表示:“成品油走私出境是造成廣東‘油荒’的主要原因,中國每天走私的成品油大約有1200噸。以前是流入內地,而今年香港油價是內地的2.5到3倍,每天又有同樣多的油流出內地。”考慮到這些因素,實際進入市場的資源還要少。
煉油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004年,我國成品油表觀消費量達到15706萬噸,比1999年增長50.6%,比1995年增長115%。同時,煉油能力增長相對緩慢,據統計,全國煉油裝置一次加工能力由1999年的2.63億噸增長到3.15億噸,僅增長19.8%,而且規模小、工藝水平低,大型煉廠的能力不足,使我們在應對市場變化時顯得力不從心。
市場自身有什么問題?
在國際油價不斷高漲的情況下,對供應和高成本的擔心也與日俱增,消費者提高庫存的欲望不斷加強。同樣原因,供應者也加強對銷售的控制,減少對社會的投放,市場的供求矛盾逐漸加深。
供應減少和需求增加的最終結果導致庫存降低,8月底,社會成品油庫存量比2月底下降265萬噸,供求關系的平衡變得越來越脆弱,量變的積累必將導致質變發生。
8月份,連續受到海棠、麥莎、珊瑚幾個臺風接連影響,運油船無法抵埠,給整個廣東省的油品供應“臨門一腳”,最終導致了“油荒”的發生。
為了防止被囤積,兩大集團的銷售單位只通過自己的加油站銷售油品。本來,社會油站為維持基本客戶采取高買低賣的方式掏腰包支撐門面,非常辛苦。在“油荒”的大背景下,索性關門大吉。只有部分兩大集團所屬和實力較強的加油站在經營,8月17日,兩大集團在廣東斷油或個別品種、時間段斷油的加油站占50%以上,社會加油站基本沒有全品種和全天候保障供應的。正常營業的加油站減少了四分之三,排隊加油當然難免,緊張的社會氣氛就形成了。
如果大多數的人都相信銀行“沒錢了”,那么銀行就會真的沒錢了,這就是“恐懼經濟”。廣東注定是一個充滿熱情的地區,媒體以特有的激情及時地進行了渲染。大家都擔心后面油站加不到油,開車的見到油站就想去排隊,有的終于排到了,卻只加10升油。就像饑荒年代,人們總感覺到吃不飽一樣。
在市場運行方面,本次“油荒”的形成機制與1999年至2000年的資源緊張也不同。當時在供求關系基本平衡的情況下,由于國際、國內市場成品油接軌的機制過于透明,國際油價持續上漲,投機逐利的因素形成需求虛增,各環節加大生產、經營量和庫存保有量。2000年10月份以后,由于國際油價持續下跌,經營風險加大,生產和經營環節虧損或潛虧增加,急于釋放庫存,又造成市場價格急劇下跌。整個行業用了1年多的時間,以很多銷售企業虧損甚至破產的代價,形成了新的供求平衡。
經過此次市場動蕩的沖擊后,成品油銷售企業和用油企業對市場變化更加敏感,一方面在高油價下保持較低的庫存,規避跌價風險;同時密切關注市場變化,采取靈活的庫存策略。一般說來,如果國際油價連續上漲,國內油價不可能在此期間下滑,國家也不可能此時調低指導價格,經營者甚至用戶都可以適當增加庫存;反之,如果國際油價連續下跌,國內油價不可能在此期間上漲,國家也不可能調高指導價格,生產都和經營者就要適當釋放庫存。
在這個因素的影響下,形成國內市場突出緊張的氣氛一般是在國際油價大幅上升并維持的期間。如果期間有油價連續下跌,緊張氣氛就很快緩解。通過將國際油價與今年以來的供求形勢對比就會發現,去年四季度以來國際油價下跌,造成4月份之前供求關系非常寬松;4月份國際油價開始上漲,到5月份底市場氣氛異常緊張,地方政府、國家有關部門和兩大集團也非常重視。正在業內人士擔心供求矛盾爆發的時候,“五一”期間國際油價下跌,節后市場變得平靜了。8月份國際油價連續上升,突破70美元并持續在高位,也是觸發“油荒”重要因素之一。
|
|
下一篇:長城潤滑油:搶灘汽車后市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