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榮獲“2005年深圳十大經濟人物”的楊洪被業界譽為“中國汽車電子產業的領軍人物”。在他的帶領下,航盛從一個瀕臨倒閉的小廠迅速發展成為中國汽車電子行業自主創新、自主研發的一面旗幟,成為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綜合競爭力百強企業。這也正是郭院士看重航盛之處,他對記者說:“信息技術和汽車技術的結合,促進了汽車技術的迅猛發展,汽車電子技術將成為競爭的主戰場。過去,我們在這方面主要依靠引進技術,汽車電子市場為外資企業所控制。現在,國內的自主品牌汽車電子企業發展很快,像航盛這樣崇尚自主創新的高新技術企業,將成為我國汽車電子產業擺脫國外控制、趕超國外水平的中堅力量。”
記者了解到,早在1993年航盛成立初期,航盛就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視為企業的研發中心和試驗室,利用國內的尖端人才和資源充實航盛的研發力量。航盛在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建立了汽車電子研究所,與清華大學計劃合作建立汽車電子工程中心;與吉林大學、同濟大學等院校進行人才培養的合作,發揮出產學研聯合的優勢。
當前,國內每3輛汽車中,就有1輛汽車的音響和智能導航系統是航盛提供的,其汽車音響在國內市場上的占有率達到了30%。在汽車產業整體利潤下滑的2005年,航盛仍以銷售收入15億元雄踞行業之首。
業績卓著的航盛吸引了國際電子巨頭們的關注。其中,有一家公司拿出了一份詳細的合作計劃:以50∶50股比為合資基礎,到一定程度后股比演變為60∶40, 5~10年后全部收購航盛,航盛管理層將通過讓出股份獲得豐厚的利潤。面對“誘惑”,楊洪果斷地說“不”。“我們加強國際合作的大前提是堅持自主品牌和自主創新,通過在某一領域與國際知名企業的合作來提升企業的技術水平,學習管理經驗,鍛煉研發隊伍。但是,我們不能以股權被外方控制、交出自主權為代價,我們不會為眼前利益將公司賣掉。”
事實證明,楊洪的選擇是明智的。黨中央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自主發展的良好產業環境給航盛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國家發改委、科技部、信息產業部有關官員特地組團到深圳進行市場調研,將汽車電子作為專門的產業扶持,這更加堅定了楊洪堅持自主發展、自主創新的信心。
在他看來,堅持自主發展與擴大國際合作并不是對立的,在堅持平等互惠的原則下開展國際合作,將成為自主創新的有效補充。在合作模式上,楊洪思索了很久。他認為,航盛應選擇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發展之路,實現自主創新和擴大開放相結合。“我們要由單純進行國際合資合作轉向項目合作,收購國際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小型企業成為自己的海外研發中心或小型軟件開發機構;要為在歐洲、北美、印度、俄羅斯等地設立自己的研發中心做好充分的準備,整合當地的優勢為我所用;要引進國際化人才,吸納國外具有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優秀人才,利用政策和社會資源,圍繞客戶的需求,做好創新的工作。”
正如郭院士所說,現在,國內主流車廠也對本土汽車電子企業非常關注,采購正朝著有利于本土汽車電子企業轉變。隨著整車企業的競爭日趨激烈,成本壓力讓合資企業認識到一定要加速本土化,在民族品牌與國際品牌同等價格、同等質量下,優先選用民族品牌;而以往整車企業出于對配套風險的規避,往往傾向使用國外原供方零部件,遏制了本土零部件企業的發展。“這正體現出國家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國內汽車企業,尤其是自主品牌企業的蓬勃發展,給本土零部件企業帶來更多的支持,雙方發展形成良性循環,互相推動。”
楊洪告訴記者,深圳市政府已經將汽車零部件產業尤其是汽車電子產業作為重點扶持產業。而廣州作為擁有本田、日產、豐田、現代等整車項目的汽車產業集群地,為深圳的零部件企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會。“這如同加拿大溫莎之于美國底特律,深圳應集成其在人才、產業配套、服務、物流等方面的優勢成為廣州的零部件供應基地,雙方的互補和互惠將培養一大批優秀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零部件企業。特別在汽車電子產業方面,將具有不可估量的發展前景。”
2006年,航盛的目標是銷售收入突破20億元、產量達到300萬臺。在“十一五”期間,航盛將實現汽車音響年產量達到1000萬臺、其他汽車電子產品年產量達到500萬臺的宏偉目標,將企業打造成年銷售收入達到百億元的企業集團,在國際電子行業占有一席之地。在投資1億余元、占地面積達7萬平方米的航盛汽車電子工業園區,楊洪指著正在建設中的新廠房對記者說:“這里不僅要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現代化汽車電子生產制造基地,而且將成為航盛邁向國際化、世界級優秀汽車電子供應商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