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10輛紅色的快速公交車排成200多米長龍,浩浩蕩蕩駛進杭州市石橋華豐停車場。據杭州公交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這是國內最高檔次的公交車,每輛車要200多萬元"。據家政公司負責人介紹,一部快速公交車的清洗成本要比普通公交車貴兩倍。
據說,這些公交可以自動換氣,還有專門設置的母子座,人性化成為豪華公交的一大亮點。只可惜,杭州公車集團的負責人沒有介紹豪華公交的收費標準,其收費價格不知能否讓當地的老百姓承受得起。
筆者想起不久前杭州奔馳出租車司機駕車集體逃亡事件,在這個事件中,引發出公眾討論話題就是一個城市需不需要過于奢華的裝點,該不該為裝飾自己的形象而不惜讓群眾付出高昂的成本與代價。杭州奔馳出租車集體出逃事件的答案尚未明朗化,同一個城市里又大規模涌現豪華公交車,這不能不讓公眾浮想聯翩,心生疑問:公交車是公共產品,買公交的錢都來自于納稅人的收入,相關部門為什么樂此不疲地追求奢華呢?
杭州的奔馳出租與豪華公交并非為城市追求形象而擺闊的孤立個案。前不久,正在召開的廣州市"兩會"上,有人大代表質疑:該市計劃中的世界最高電視塔、世界最大摩天輪、世界最長拱橋......廣州打著"世界之最"名頭的項目為何越來越多,到底有沒有必要追求那么多"世界第一"?這顯然又是一個擺闊的例子。
我們注意到,在一些城市高速發展的背后,隱隱有一股求大求高求豪華的奢靡之風在助推著城市管理者的決策,而這些事關公共產品與公共事業的決策,卻鮮見經過城市居民的論證,每每都是依照城市管理者的意志在向前進行。
那么以何種方式抑制這種管理者的政績沖動病呢?我想,將預算執行制度、預算監督制度、行政答復制度、人大監督制度落實到位固然是應有之策,但決策之前多傾聽百姓的聲音也同樣重要。畢竟,建設城市的最終目的是要讓百姓安居樂業,讓最大多數的人民群眾滿意,才是公共政策推行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