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國GPS產業獲得了高速增長,不過,無論是終端,還是芯片,地圖廠商的競爭進一步加劇,行業進入一個整合期。中國GPS面臨著兩種發展趨勢:一是針對不同人群的產品細分化趨勢;另外則是不同產品之間融合趨勢加強。
市場急劇增長芯片競爭加劇
賽迪顧問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GPS終端市場銷售量為92.0萬臺,預計2007市場銷售量可達244.6萬臺,同比增長166%。其中前裝GPS增速放緩,2006年前裝GPS市場容量比2005年增長228.7%,但今年同比增長預計為116.6%。不過GPS手機和PND急劇增長,PND同比增長157.1%,GPS手機同比增長更是達到了396.2%。
GPS進入了快速增長期,賽迪顧問預測今后五年內,中國GPS市場復合年均增長率可達99.3%,到2011年GPS終端市場銷售額可達2896.2萬臺。賽迪顧問消費電子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韋玉懷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GPS市場之所以出現了放量增長,主要在于GPS終端產品的門檻降低,在利潤的追逐下,很多生產MP3、手機的廠家紛紛進入GPS市場,比如紐曼、長虹領航等;市場競爭的加劇,導致價格下滑,市場容量出現大增長;當然GPS市場基數目前還比較小,也是一個原因。”
終端市場的蓬勃增長,以及GPS終端形式日益多樣化,帶動了GPS芯片市場的快速增長。GPS芯片可被內置到各種移動設備中,不僅僅是PND、手機;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掌上游戲機、便攜式媒體播放器以及各種可攜式消費電子產品設備都可以內置GPS芯片。
GPS芯片市場一直以來都是國際企業為主,如美國SiRF(瑟孚)、Garmin(高明)、摩托羅拉、索尼,他們占據了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但近年來,國內企業開始瞄準GPS芯片市場。華訊在2005年底推出國內第一家GPS芯片產品,華訊總經理周文益此前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認為,GPS芯片成本逐漸降低,目前一個GPS的模塊不到10美元,這將為GPS手機的普及打下基礎。
本土企業與國外企業相比,在品牌認知度和技術上雖然有一定差距,但周文益認為本土企業的價格會更有優勢,與國外企業相比,低20%是沒有問題的。此外在技術支持上本土芯片企業可以與客戶直接解決功耗等問題,共同設計和討論。這比采用國外模塊商的產品更為優化。越來越多廠商的參與,無疑會加劇GPS芯片市場的競爭。
記者最新獲悉,恩智浦(NXP)半導體近日宣布將對GloNav公司進行并購,恩智浦將獲得GloNav單芯片和90nm技術能力。這將使其在個人導航設備與手機GPS市場上得到強勁的發展,并進一步加強了其為手機客戶提供功能豐富的集成化移動解決方案的能力,也給GPS芯片行業帶來一定的沖擊。
地圖軟件企業拼搶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