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99%的車主在購買新車后會為愛車貼遮陽膜。而就是這張小小的遮陽膜,卻折射著目前的汽車服務業面臨的一大通病——諸多領域、環節尚缺乏行業標準,質量優劣無法評判。就遮陽膜來說,同樣是缺乏技術驗收標準,導致車主和商家之間很容易產生矛盾。
記者獲悉,為了規范汽車遮陽膜市場,上海目前正在制定《上海市汽車玻璃膜施工質量驗收標準(技術規范)》。
而在行業協會看來,發展汽車服務業,“標準先行”已經刻不容緩。據保守預測,未來5年,我國汽車服務業將保持26%的增長,2010年市場容量達到近1.5萬億人民幣。而汽車美容、汽車改裝等更貼近私人服務需求的專項服務內容,將得到迅速發展。
貼汽車遮陽膜是車主為汽車美容的常規項目。車主購買遮陽膜的的理由非常簡單,即防止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隔熱、節能、防爆,提高駕車舒適度。由此,車主在選購時最關心的就是遮陽膜本身的隔熱率、防紫外線率。
但記者卻了解到,選購汽車遮陽膜,并非“一貼了事”這么簡單。貼遮陽膜其實是一項對環境、技術要求很高的工作,而目前的市場上,貼膜程序和貼膜環境較為混亂。在行業協會,記者了解了造成上述市場混亂的根本原因:由于國家沒有出臺相關的汽車遮陽膜施工驗收標準,于是各家施工店都自行制定標準。如此一來,判別施工是否合格就會存在很大的爭議。
協會專家舉例,市場上的一些施工店在施工標準上寫道:“玻璃貼膜后,各車窗玻璃的塵點數不能超過15個”,而另一些則標明“塵點數不能超過10個”。到底是10個塵點之內還是15個之內算合格?由于缺乏行業標準,貼膜好壞難以評判。
貼膜沒有行業驗收標準,往往直接導致消費者與施工店之間產生爭議。從技術上來說,遮陽膜出現塵點,主要是在車內施工時,由車內的灰塵所引起的,有時無法完全避免。但一些車主卻覺得付了錢貼膜,就不能有一個塵點,經常要求商家重貼,從而引發矛盾。
基于這一原因,上海汽車配件流通行業協會在行業內率先提出方案:借鑒國外汽車遮陽膜的施工驗收標準,將一些品牌遮陽膜的企業施工標準進行匯總提升,抓緊制定本市汽車遮陽膜驗收標準。協會認為,這是目前解決遮陽膜行業驗收矛盾最理想的途徑。協會的這一呼吁,也立即得到了業內專家和行業同仁的一致響應。
目前,國內首部汽車遮陽膜施工質量驗收的行業標準正在緊張制定中,名稱暫定為《上海市汽車玻璃膜施工質量驗收標準(技術規范)》。這部標準由上海汽車配件流通行業協會牽頭,還有貝卡爾特、優瑪等遮陽膜的生產企業,威固、車之寶、上強、和平、新奇特、派安、時美、波鎧靈等遮陽膜施工企業共同參與,并將申報上海市技術監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