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M是誰?
一家有上百年歷史,但卻一直以創新而聞名的公司,全世界有超過50%的人每天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到3M公司!3M平均每2天開發3個新產品,并且對現有產品不斷更新換代。3M在華50%的銷售額來自于過去4年開發出的新品,10%的銷售額來自于過去1年開發出的新品。
在余俊雄看來,3M的創新并不局限于有形產品,而是融入到了商業模式、管理模式之中。
創新無處不在,或許這就是3M。
預測的勝利
主持人:創新在3M發揮了重要作用。3M“多變”的形象,“善變”的產品背后,真正的戰略是什么?3M究竟是沿著怎樣的軌跡在創新發展?
余俊雄:我們不妨以3M在中國本土的發展路徑為例剖析一下。上世紀90年代初,3M在做什么?當時中國正在推進改革開放,我們就想,連電話都打不通怎么開放?那時候裝一部電話需要幾千塊錢,但老百姓的工資通常只有幾十塊錢。我們就認定國家一定要首當其沖發展通訊,所以3M很早就開始投資通訊領域,后來通訊業大發展,3M拔得頭籌,當時很多人都排隊買我們的東西。
電話通了,接著肯定要發展運輸,我們認定國家一定要建公路,建公路一定用得著制作道路標識的反光材料,于是我們再次率先行動,結果我們的領先優勢一直延續到現在——盡管3M的反光材料比較貴,但市場份額最多。
有了路就會有車,我們強大的汽車工業產品市場就是在那個時候發展起來的。
后來我們又意識到2008年奧運會肯定會帶動機場和港口的發展,于是2004年做了相應部署,現在我們的相關產業發展得也很好。
主持人:事實上,3M的創新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產品研發本身,而是融入到商業過程的重塑,以及一個全新市場的建立之中了。
余俊雄:的確,3M的創新不僅僅是新品的研發,更重要的是用更好的方法,把事情做得更好。
比如我們的報事帖TM便條紙。它的價值不是一種簡單的產品創新,而是一個營銷方式的創新,F在講來你會覺得那樣的方式已經司空見慣,但在上世紀80年代卻是一種重要的創新。
當時人們對這種產品聞所未聞,如何把它帶到千家萬戶,特別是寫字樓呢?一般的做法可能是在媒體上做宣傳。但當時我們的技術人員想出了一個主意,就是我們如今所說的試用。報事帖的發明者艾特·佛萊先把樣品拿到公司14樓,給公司領導們的秘書使用,同時他又請當時3M的CEO給美國500強的CEO每人寫封信,請他們的秘書試用。3M報事帖TM便條紙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一夜之間在美國500強公司風靡起來。
當時艾特·佛萊的職位并不算高,但他能夠把產品直接拿給CEO用,而且CEO接受他的建議,不厭其煩地在500封信上簽上名字,這就是3M的企業文化,這是創新可以得到發揚的一個重要原因。
人對了,事情就對了
主持人:3M的創新似乎無處不在,是什么原因使3M能夠保持持續的創新活力?
余俊雄:企業文化很關鍵。在3M,我們是相信領導,不相信管理。創新是發自內心的,需要有環境、意愿以及氛圍。要把事情做好,第一要挑對人;第二要與做事的人達成共識,也就是設定共同目標;第三是分配資源并給予充分授權;第四是執行,并能及時給予表揚并能容忍失敗,其中最重要的是選對人。
主持人:如何保證選的人是對的?
余俊雄:評價一個人沒有一套模式化的標準,創新型人才更是這樣。是不是在大討論的時候講話多就說明他有領導能力?不見得。是不是那個比較沉默的就不能做事?不見得。所以選人主要還是憑經驗,有時候也需要些運氣,但的確沒有什么現成的教條可搬。老實說,我們也不是每一次都能找對人。但總的來說,這么多年經驗積累下來,準確判斷率會比較高,一般不會錯,起碼不會錯得太離譜。
主持人:既然3M推崇“要領導、不要管理”的模式,領導力就顯得很重要。你認為一個創新型組織的領導應該具備什么基本素質?
余俊雄:鼓勵領導深入基層、深入客戶。我經常和基層銷售員一起去拜訪客戶。尤其是直接客戶,比如不付錢的客人。不是去討債,而是去看看人家到底為什么不付錢,能和3M交易的人,不付錢一定有原因。根據我過去的經驗,十個不付錢的客人,有十個不付錢的原因,其中有四五個是我們自己的問題,要么價錢不對,要么產品弄錯了,要么承諾的東西沒有兌現。
這些問題下屬不會告訴你,但客人會告訴你。只有親自去見客戶,才有機會真正了解市場,了解客戶需求,了解問題所在。
其次,要鼓勵和欣賞你的員工。要讓員工有創新的愿望,適時的鼓勵很重要。當員工有上好表現時,一定要豎起大拇指夸獎他,不要太吝嗇贊賞。有時候我們總是抱怨老板吝于鼓勵人,但是當你做主管時,還是常常犯同樣的錯誤,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主持人:即使選對了人,但如果不給他們提供創新的環境和氛圍,這些人的創造性也會枯竭。
余俊雄:我們的“15%理論”提供了創新的環境和氛圍。“15%理論”就是倡導員工把工作中15%的精力用于新的研發。在3M,我們有42個基本的技術平臺,其中有很多具體門類,不同技術的排列組合,可以產生很多很多東西。而我們的研發部門,只有大的分類,沒有具體的職責限定。我們技術部定期舉辦“科技論壇”進行橫向溝通,我們讓一個領域里不同的技術人員在一起工作,大家可以隨時交流,甚至閑談都沒關系。我們還會把銷售部門跟技術部門盡可能放在一起。他們會討論從產品到銷售、到庫存,各種不同的問題,相互啟發。而且我們的技術人員有很多機會直接見客戶,像3M的防水系列無痕掛鉤產品就是在聽到客人的反饋后發明的。
主持人:除了給員工盡可能自由的空間,讓技術人員和銷售人員盡可能地“無縫交流”,還有什么有效的方式可以激勵創新?
余俊雄:我們每年都會有幾類大獎來鼓勵創新。一種是獎勵帶來銷售和利潤的產品創新,叫金靴獎。一種是尋徑獎,如果你的一個點子開拓出了新的市場,你就是英雄。
“一體化精神”打破企業邊界
主持人:有調查顯示,企業創新面臨的一大困境就是缺乏協調。3M倡導的一體化精神不僅解決了很多企業都面臨的一個未解決的難題——那就是如何進行跨文化、跨區域、跨部門的合作,而且你們的做法本身似乎也是一種管理方式的創新。
余俊雄:一體化精神的實現,有時候企業會吃虧。比如臺商到內地辦廠,原來是3M臺灣的客戶,但現在轉移到了上海,業績就要歸3M上海。按照過去傳統做法各自為政的話,臺灣公司自然寧死不肯放,然后與3M上海內訌打價格戰,結果可想而知。怎么辦?就是要有人肯吃虧。我們的做法是臺灣的生意照做,廠商到內地來,3M內地的公司免費幫你做售后,業績算臺灣的,但內地的服務人員照發獎金。公司是多付了一點兒錢,但是跟維持這個客人相比,這點兒錢微不足道。那個廠商遲早都要本土化,到時候我們還會有生意做。
以用3M反光產品的球鞋為例,以前是在韓國或中國臺灣做,但現在想在內地出貨怎么辦?我們的做法是,客人在臺灣定規格,在香港買,享受免稅,然后在深圳取貨并享受內地的售后服務。對客人而言,既省關稅,物流時間又快。而我們的競爭對手可能未必做得到。原來同一家臺商在臺灣時原材料的2/3來自3M,1/3來自我們的競爭對手。但當他要到內地發展的時候,我們可以提供兩岸三地一體化的支持,而我們的競爭對手因為內部利益協調不好,臺灣和香港的公司彼此互不相讓,而且到了內地,也沒有相應的售后服務。久而久之,客戶自然會向3M傾斜。
主持人:是否可以這樣理解:3M一體化精神得以實施,不外乎兩點,一是公司肯吃眼前虧,同一單生意,給三地業務員都算業績,鼓勵他們合作,達成平衡;二是總部的理解和支持,包括業績評價,也包括成本控制和長遠收益的兼顧。但這在很多公司其實還是蠻難的,因為評價體系不支持。
余俊雄:3M在中國內地成長很快,很多業績來自產業轉移。其實3M的體制跟其他公司一樣,三家子公司都有獨立的業績指標,如果3M臺灣因為丟了生意被總公司打手心,3M中國會因為需要支援客戶而拿不到業績被處罰,那么一體化精神就很難推行。這就需要我們的上級懂得做人,他評價業績要有全局觀,看就看整個中華區,不能挑三揀四。
八卦老板
在你的職業生涯中,誰對你的幫助最大?
我在3M的兩任上司。一個告訴我做人要腳踏實地,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所以服務客戶一定要上門拜訪。
另一位總講天下大同,我如今在3M推行的一體化精神可以追溯到他當時的教導。
你作出的最艱難的決策是什么?
最近解聘了六個銷售人員,他們在報銷時作假,而且拒不承認。3M是個很有包容性的公司,但我們不能容忍欺騙。
你作出的最令你滿意的決策是什么?
沒有什么比看到團隊成長更令人開心的事啦。
如果讓你選擇從今往后徹底拋棄一種情緒,你想拋棄哪種情緒?
無趣,自己不能做無趣之人,也不能對別人失去興趣。
細節決定成敗VS創新才是最后的贏家,哪一個更接近你個人的理念?
細節決定成敗。這個答案或許有些出人意料,但這正是目前我們公司最缺乏的。因為生意比較容易做,所以大家都不那么重視細節,這個時候才更需要強調它。
以和為貴,和氣生財VS時間就是金錢,哪一個更接近你個人的理念?
以和為貴,和氣生財。
如果有個時光寶盒,它可以讓未來世紀的人通過里面的物品了解現在這個時代的狀況,你會選擇放哪三樣東西?
三張光盤,內容分別是當前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概況。
記者手記
19歲那年的生意
作為領軍人物,余俊雄獨特的商業邏輯對3M中國的發展壯大影響深遠。他坦陳自己上過的最好的商業課是19歲那年一場別開生面的“MBA”實戰演練,那一課改變了他的一生。
1969年夏,余俊雄的父親花了1000港元從香港的招商局買了一批閑置的樣品,讓他趁著暑假學學如何做生意。父親和他約定,他把貨賣出去后,1000港元交還,剩下的都歸他。余俊雄滿心歡喜地應承了這樁不用本錢的生意,然后不假思索地跑到離家不遠的招商局取貨。
臺燈、煤油燈、眼鏡片、餐具、電池、鎖、手電筒、針……當他發現自己買到了一個微型的百貨商店時,吃了一驚:這么多東西怎么運回家,回去后放在哪里,究竟哪些可以拿來賣?這是他人生中遇到的第一個商業課題,也是一次關于倉庫管理和物流配送的啟蒙教育。
起初,他的主顧都是親戚朋友,人家隨便給點兒錢,就可以拿一只臺燈回去。不過,很快他意識到應該主動給自己的燈定價,于是就跑到百貨公司看那里的臺燈通常都賣什么價兒,再給自己的臺燈定一個有競爭力而又不虧本的價錢。余俊雄說,那是他第一次做市場調查和產品定價,盡管那時候他還意識不到這一點。
臺燈銷路不錯,但煤油燈就有些棘手了。余俊雄意識到需要去尋找顧客,開拓市場。“當時香港的夜市,每個小販都有一盞煤油燈。”余俊雄想把燈賣給他們,但問過之后才知道,原來那些燈是租來的。怎么辦?他順藤摸瓜找到了租燈的人,最多的一家買了20個燈,他賺回了四五百塊。
接著是餐具,樣子很漂亮,但因為是樣品,全都是單品單件,不成套,所以一般的餐館根本沒人要。于是他又到處打聽,發現九龍有一家港式茶餐廳有興趣。但到九龍需要坐船,而且東西太多,自己拿不動,于是雇了一輛人力車——“這是我對運輸和物流的最初印象”。
能賣的賣出了大半,余俊雄總共賣出一千多塊錢,但刨除各種費用之后,剛剛能夠保本。
最后是那些眼鏡片帶來了盈利。一家眼鏡行相中了余俊雄那些沒有加工過的有度數的鏡片,那單生意他賺到了幾百塊錢。
不過不是所有東西都賣得出去。當時買回的那批電池早已沒電了,而且來回搬運費了不少力氣。其余的東西花了幾年的工夫才陸續處理掉。做1000港元的小生意如此,管理3M如此復雜的公司同樣如此。當余俊雄游戈在3M的多個部門時,顯示了極佳的適應能力,他說從市場調查到物流到庫存……19歲那年的生意已經覆蓋了商業運作的整個流程,他對這些環節不會再有生疏感,許多樸素而深刻的商業智慧也從中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