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潤滑油的斗爭策略(一)
2003年3月,美伊戰爭正式打響,中央電視臺對此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直播報道。報道間隙中,一則“多一些潤滑,少一些摩擦”的廣告讓更多的人記住了北京統一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統一石化)以及他們的產品——統一潤滑油!
“多一些潤滑,少一些摩擦”不僅成為了統一石化的經典廣告,同時也是該公司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縫隙戰略
隨著中國轎車產業和私家轎車數量的迅速增長,中國的潤滑油市場也在不斷增大。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潤滑油消費國,年消耗量超過400萬噸,銷售收入超過300億人民幣。不斷增長的潤滑油市場吸引了包括跨國公司、民營企業的紛紛加入。除美孚、殼牌等國際巨頭外,本土包括中石化、中石油在內的4500家潤滑油企業,分享著中國潤滑油市場300億元的份額!
一方面是國際巨鱷,一方面是本土巨頭,作為一家最初啟動資金只有300萬人民幣的民營企業,統一石化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并最終成長為本土潤滑油市場三巨頭之一的呢?
對于記者的提問,統一石化的總經理李嘉表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我并不認為我們是在夾縫中求生。對于潤滑油市場,我們的競爭對手一開始并未給予充分的重視,而且中國的潤滑市場特別大,美孚、殼牌、中石油、中石化占領的只是中國市場的一小部分,主要是大城市,這為我們提供很大的發展空間。”
李嘉打了這樣一個比喻,如果說整個市場是一只手的話,洋品牌、中石油、中石化都是手指頭,但是這些手指頭并沒有攥成拳頭,他們之間是有縫隙的,統一石化的經營戰略就是避實就虛,不跟別人正面交鋒,統一石化要做的是把縫隙填滿。在記者看來這種填縫隙的策略正應了統一石化的那句廣告,“多一些潤滑,少一些摩擦。”
于是,統一石化在創業初期就采取了類似沃爾瑪的經營戰略。
沃爾瑪是通過在美國中等城鎮建立連鎖店,而最終成為世界最大的零售商。中國中等城市比美國大,超過1810萬人口的城市多于100個,統一石化擁有著更廣闊的銷售市場。統一石化初入潤滑油市場時,面對著中石油、中石化各占南北半壁江山的局面。統一石化選擇進入中等城市市場,實現戰略突圍,這樣一來就大大減少了來自國內大公司及跨國公司的競爭!
統一石化的策略是,把全國市場分為三級。在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一級城市,主要塑造品牌形象。二級市場的競爭沒有那么激烈,在中型城市,統一石化主要做銷量,第二做形象,爭取市場份額第一。在三級市場,統一要爭做絕對的第一!敖y一石化在北京做不了第一,但我爭成都第一,再不成,我爭樂山、綿陽第一。”
也許是因為競爭對手過于龐大,統一石化這一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并沒有引起他們的多少關注和遏制,統一石化也就樂得在這些巨人的眼皮下不斷壯大。直到統一石化將銷售額做到5億—6億人民幣時,競爭對手們突然注意到了這個不經意間冒起的新秀,而在中央電視臺的“曝光”,更是將統一石化推到了的臺前。在統一石化的刺激下,業界老大“中石油”、“中石化”也加入了廣告大戰! 隨著統一石化在三級城市絕對優勢的形成,以及二級城市的站穩腳跟,看來與美孚、殼牌、中石油、中石化這些競爭對手的摩擦是在所難免了。習慣了在潤滑中前行的統一石化能否在摩擦中前行呢?
靈活營銷
最先讓競爭對手感到頭痛的,可能就是統一石化靈活實用的營銷手段和強大的市場開拓能力。在潤滑油行業“浸淫”了十多年的李嘉堪稱營銷高手!
在開拓武漢市場時,統一石化找到了當地最大的“作油”企業(該企業主要經營進口油),提出出資與其合股成立營銷公司的方案,并承諾為其提供較長的經營授權與人員培訓等。“共同出資,在有效降低風險的同時,又能借助它的網絡,讓它全心全意的賣我的產品!边@正是統一石化心中的小算盤。針對西安市場的特點,統一石化則采取了自己成立分公司的做法。當分公司逐漸進入軌道,形成樣板效應之后,統一石化再將其轉手賣掉。有的地方我們則直接設立自己的經銷商和代理,在有些市場我們則直接做到二級商和終端市場。
“我們開拓市場的方式是非常靈活的。針對不同的市場,我們會采取不同的方式。我們現在是一到哪兒,美孚、殼牌就害怕。我和我們的銷售人員和經銷商說,我們就是要在還沒有打的時候就要嚇死它們,要有這樣的氣勢。比如說我們要做桂林市場,這個市場國外品牌的份額一直比較大,美孚、殼牌在整個廣西區可能就6個人,但是我們在廣西一下子鋪了15個人,加上我們的經銷商,我們30多個人做這個市場。”李嘉多少有些興奮地說!
此外,營銷過程中,統一石化還非常注意對中端資金的占有。李嘉的方法是:“如果我們的代理商一個月大概可以消化掉我10箱的產品,那么我們想一些吸引人的優惠或活動讓他一下子進我20箱的產品。進了20箱我的產品后,他就要想方設法把它賣出去呀,而且他相對購買其他品牌產品的資金就少了,他2個月進貨的錢都用來賣統一的產品了,他這兩個月都要說統一好。到了第三個月,我們又出了一個什么活動,幾個月下來,客戶就形成習慣了。而我的競爭對手一般卻發現不了,等發現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同時,由于國外的很多潤滑油產品已經在中國銷售了多年,因此價格非常透明,經銷商的利潤不大。統一石化則會采取“利誘”的方式,讓更多的經銷商來銷售統一石化的產品。“如果賣一桶統一石化產品的利潤,比賣一箱美孚產品的利潤還多,他當然賣我的產品了!
目前,統一石化在國內市場已經建立起李嘉所號稱的“四最體系”,即最大的銷售網,最多的經銷商數量,最多的產品,最強的覆蓋力。統一石化在全國有2600家一、二級經銷商,連拉薩、喀什都有,產品直接到達縣級市場和目標客戶。產品網絡最大化的發展已經成為統一石化的最大優勢! 產品細分
在許多人看來,統一石化的崛起似乎是在一夜之間,其實遠沒有這么簡單!
剛開始運營時,統一石化想通過加油站銷售自己的產品,但是這些加油站賣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產品,對于名不見經傳的“統一”絲毫不敢興趣。于是,統一石化又想通過汽車修配店進行銷售,但同樣也遇到阻礙。最后,經過協商,修配廠滿足統一石化的要求,統一石化則派一名員工到店中幫助銷售產品,并保證銷售掉該店所進統一貨物數量的一半。
就這樣,統一石化破天荒的引入了潤滑油行業內的第一批營銷隊伍。這一舉措使統一石化打開了銷售缺口,同時也獲得了同顧客直接接觸的機會。掌握到終端客戶一手信息的統一石化更容易把到客戶需求的脈門,并將這些信息用于新品開發。比如,中國車油市場通常生產4升裝的機油,當統一石化了解到有些顧客需要3.5升裝時,立刻做出反應。黑龍江有時氣溫達到-40°C,使用傳統潤滑油發動機不易啟動,統一石化立刻開發5W-30機油,這種機油在-40°C也能表現出良好性能!
在與終端客戶的接觸中,統一石化發現,當時占據中國潤滑油絕對優勢的國外產品,并不能完全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汽車在中國的使用壽命普遍要高于發達國家2-3年,而且中國城市普遍堵車,這會加速發動機的老化,再加上中國沙塵較多,容易產生油路堵塞,所以對潤滑油的純凈度要求高,而“洋油”是在歐美相對良好的環境下進行檢驗的,因此其真實的純凈度往往在中國會打個折扣。不同的車況、工況、路況,以及氣候、車型對潤滑油的需求當然也是不同的。
“國外產品的問題就在于全球一個配方,在英國什么配方,在國內還是什么配方。中國的汽車開了30萬公里還挺美呢,國外8萬公里就要換新車了。奔馳、寶馬用你的洋品牌是不錯,可還有哪些開了40萬公里的本田呢?你要根據中國的市場,根據中國的消費者來改進更新產品,這樣才能超越國外的品牌。我們‘統一’針對中國市場的產品功效的細分是國際品牌無法比擬的。”李嘉說。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