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機艙蓋以及側面的翼子板都在撞擊過程中發生褶皺,在這里二者都對吸能沒有太大幫助。前者向上折起保證其不會對車內成員造成威脅,而后者的變形則有些阻礙到了前門開啟的順暢性。當然目前的狀況只是出現了輕微的影響,工作人員在打開車門時還是比較輕松的。艙內的發動機雖然還未出現明顯下沉跡象,但卻也并沒有向車內入侵的趨勢。可以說從A柱向后,思迪的車體基本上保持了完好,只是副駕駛位置的車門處發生了一點變形,在開啟后不能關嚴。 
 前排左右側假人撞擊后的狀態
最后來看看車內的情況,三個假人在安全帶的約束下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坐姿,這一點也可以通過前排兩個Hybird III型50% 男性假人分別在左右氣囊上留下的端正且清晰的印記得到驗證。除此以外,其前排假人腿部也在試驗過程中與儀表臺發生了不大的接觸,留下輕微的印痕。 知識鏈接(本田G-CON技術): 出于對消費者的負責和對生命的尊重,世界上各大汽車廠商都在安全領域采用了許多獨門的技術,例如之前提到的豐田GOA車身等。本田最具代表性的車輛安全技術就是G-CON(G-Force Control Technology)技術,即通過對碰撞發生時產生的車輛沖擊力(G)進行控制(Control),達到降低乘員與行人傷害的目的。
G-CON技術是以現實世界發生的交通事故為依據而開發的新時代車輛安全技術。在碰撞發生時,它獨創的技術通過車體對碰撞能量的充分吸收及合理分散,最大程度地減小了車內乘員受到的沖擊力(G);同時配以堅固的乘員艙,確保乘員的生存空間,將人員傷害降至最小,最終達到保護乘員安全的目的。
G-CON技術是由降低乘員傷害和行人保護兩大體系組成的,通過碰撞安全車身、相容性安全車身及安全氣囊系統等降低了對車內乘員的傷害;通過在車身上設置可以吸收能量的發動機罩、前翼子板支架、保險杠等結構,充分考慮了對行人的保護。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太平洋汽車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擅自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否則一經發現,必將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