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至周四的三天中,在位于天津的車輛碰撞試驗場內,又有三輛自主品牌轎車完成了其在公眾面前的處女撞,它們是來自吉利的自由艦轎車。
吉利汽車平日的曝光率頗高,可以看出廠家在品牌宣傳方面非常重視。同時車輛本身的安全防護也并沒有被吉利人忽視。這從自由艦的安全配置上就可以看出一二——其將近30項的安全裝備令其與國內外對手相比毫不遜色。雖然在這些安全設計中基本上沒有什么創新的裝備,但卻讓買車者感到放心。在吉利自己的宣傳中也提到——“汽車作為交通工具安全性尤為重要。出門圖的就是一個平安吉利,如果再好的車安全性能不行也是白搭,這些問題應該是廠商在汽車出廠前解決的問題,而不是留給用戶來承擔。”看來吉利對于安全的認識還是比較充分的。然而對比其在上周碰撞試驗中的表現,我們卻要重新審視一下某些自主品牌對于車輛安全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了。
確實,在近幾年里,一些民族品牌在眾多合資品牌和進口轎車品牌的合圍之下得以發展壯大,不失為一個奇跡,也是國內消費者的一件幸事。因為如果沒有它們的存在,中國的轎車工業也就失去了很多希望,說小一點,轎車市場的整體價格水平估計也不會達到今日這個水平。這些民族品牌在崛起的過程中,一方面準確地把握了市場的空當適時調整了策略,一方面則主要利用低價拓開潛力巨大的低端市場。然而,在成功進入許許多多尋常百姓家庭之后,它們開始將眼光投向海外市場,并成功進入中東等一些地區。直至進入歐美市場時,一起“碰撞門”事件才開始將人們的目光聚集到這些自主品牌的車輛安全問題上來。
我國的汽車被動安全性研究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但長久以來我國國內法規規定的強制安全法規標準較低,直到今年的7月1日才開始施行“雙碰”試驗(《汽車側面碰撞的成員保護》和《乘用車后碰撞燃油系統安全要求》)。車輛被動安全的研究進程和安全法規的制定一直落后于市場發展狀況,導致了我國的車輛整體安全水平落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國內的產品在進入歐美市場時屢屢碰壁的主要原因。
這些年,隨著消費者消費觀念的不斷成熟,舒適性配置的豐富已不再是購車的最重要標準,車輛的安全性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但消費者畢竟不是安全專家,加上現實情況所限,除了參看廠家給出的安全裝備表了解這輛車究竟有哪些安全配置以外,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很少能通過其它渠道了解一款車究竟有多安全。
觀摩了近一次的C-NCAP碰撞試驗后不禁要問,某些廠家究竟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上投入了多少力量?在一輛車的成本中,安全成本究竟占了怎樣的比例?高強度車身、防撞鋼梁不是靠廣告打出來的,關心消費者的人身安全、尊重生命也不是嘴上說說而已。不可否認,國內許多車型落后的設計也是影響汽車安全性能的主要原因。國內很多車型,尤其是一些自主品牌車型都是從國外許多年前的款式稍加改造而來的,由于設計之初基本上沒有考慮到現行安全標準,因而整體結構很可能無法過關。而很多廠家眼下只顧降低產品成本,在豐富舒適性配置的大潮過后,安全成為了新的噱頭,“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等等“口號”成為了廣告中出現率很高的詞匯。而安全裝備也被“慷慨”的陸陸續續搬上了自家的產品。其實很多人都明白,整車安全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幾種安全裝置的簡單堆砌。氣囊不是越多越好,安全帶也不是裝上了就能保護人的安全。關鍵在于它們能否在合理的時間和時機內相互協調發揮對車內成員的保護作用。如果不能,那這些安全裝置不但不能保護人,結果卻有可能恰恰相反。
其實,在目前的國內汽車產品中一些自主品牌和部分合資企業產品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因此,國內的汽車廠商在加強自主研發力度的同時,勢必要把在汽車安全性方面的研發力量和投入擺在更為重要的位置。不要等到消費者在出現一場針對車輛安全問題的信任危機。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太平洋汽車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擅自轉載!本文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太平洋汽車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