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想買車的人往往會碰到這樣的選擇題:是買一輛價錢偏貴的德系車好?還是買價錢適中日系車?或者更加便宜的韓系車?畢竟汽車是一種消耗品,一輛車用到10多年就會按照規定強制性報廢,當然是越便宜越好。但有人考慮到車越到"晚年"維修起來越麻煩,所以特別喜歡比較結實但價錢偏貴的德系品牌,而有些人習慣每過3~5年就換一輛新車,所以傾向于買時髦的日本車。不同的品牌其實反映出車主的不同個性,可以說各有買家。
技術派、實用派、感覺派、享受派
買車人千人千面,但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以上這4大類。
技術派最講究的就是那些關于引擎、車架、底盤等有關的數據,同時還十分注意這些車的品牌歷史及其它重要背景,一般來說扎實的德國車是他們的最愛。與普通人看車不同,技術派人士揭開引擎罩,立即能夠看到類似途安這樣款式的車上的激光焊接、漂亮的電路線束等,并且與日韓車系的一些舊款相比較——那些單薄的鋼板輕輕一碰就如同紙張被揉皺過一樣無法再弄平,而用塑料線隨便扎起來的電路線束等在他們眼里簡直不是節約而且偷工減料。相對來說,他們對于車內的小物件以及內飾的豪華程度不太關心。再上升一步,這些人就有可能成為改裝車愛好者。
實用派是比較常見的買車族,而且往往已經不是買了第一輛車,這些人對車的看法其實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車市的情況。對于他們來說,只要是性價比高,到沒有太多品牌上的講究。不過,對于上汽大眾與一汽大眾,車貴一點他們也能夠接受,因為車結實,而且維修保養方便。同時,對于價格不低的國產寶馬與國產奧迪等他們也不會有很大的意見,因為與進口車車相比,這些國產車還算便宜的。當然,依照國內目前的經濟發展情況,他們還沒有發展到為了不同的用途買不同的車的地步,所以對車他們往往要求有某種"萬能"的趨向——希望能夠盡量一車多用。
感覺派是最新崛起的購車族,他們從一般的公司白領到發展迅速的企業家身份不一,其共同的特點是往往根據自己對于該車的外觀與內飾的第一印象來評價一輛車,經常不會顧及行家的評價。對于品牌來說,廣告的影響非常直接有效,但越是買貴車的人越可能傾向于歐洲或者美日的大牌,而普通的白領到是只追求性價比,不十分計較這是一輛起亞或者是奇瑞。這些人還有一個共同特點是"喜新厭舊",新上市的車需要收"加急費"他們也往往愿意多付錢先享受。
享受派買車就是為了自己享受開車與坐車的樂趣,覺得一輛車不夠用,他們會買第二甚至第三輛車。除了自己日常的代步車以外,他們往往會有開著兜風的跑車以及到外地時用的SUV與MPV。都市里這些年大量涌現出來的個性化車——從現代酷派跑車、標致206CC敞蓬跑車到凱迪拉克CTS乃至于進口的奔馳SLK、保時捷911卡雷拉GT等,都是這些人的最愛。至于品牌對他們來說肯定以歐洲為上,但只要是用起來舒適,日本車其實也能夠接受,尤其在一人多車的情況下,更不會特別挑剔。
其實,這些年來人們對于汽車的認識發展變化得非常迅速,也許過幾年買車人的心態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品牌風格各具特色
車品如人品,也是千人千面,尤其有趣的是——不同國家制造出來的車也如同不同族群的人一樣,差別極大。
德國車在外觀上比較中規中矩,經常被法國人嘲笑為"設計專業學生制作出來的油泥模型",但它均衡的美感到頗迎合中國人的審美。動力強勁與底盤車架結實是德國車在全球各地都有良好口碑的主要原因,但價格相對較貴也是事實。
法國與意大利車都以漂亮著稱,但兩者無論外觀設計與內在的技術都有很大的不同。法國車這些年來越來越趨于前衛,國內人比較熟悉的如雪鐵龍的畢加索與雷諾的梅甘娜,那種打破傳統的三廂的設計,看多了自然能夠體會出其中之美。而意大利車更加注重線條與力度,阿爾法?羅密歐與法拉利對于新潮汽車的影響近年來使有目共睹的。不過說起性能來,兩者的差別就更大了:法國車比較柔和,而意大利車則沖勁十足。兩者的共同特點是要求開車者適應一下,在中國這樣復雜的路況下,經常給人以比較"纖弱"的感覺。
美國車硬朗的外觀一直是人們注意的目標,但其所謂的舒適還是與良好與筆直的高速道路系統有關,所以雖然車體沉重寬大的如船,但依然給人偏軟的感覺。來到中國以后,雖然經過大幅度的調校,還是看得出其本來的面目。然而,美國車在油耗方面總是比較高一點,雖然屢經改進情況依然沒有改變。
日韓車系如今越來越有建立自己獨特風格的勢頭,但它們依然比較平淡一點,高性價比一直是其最大的賣點。至少在今天,類似日韓車系這樣配置齊全,而且設計時髦的車不僅吸引中國人,而且在世界各地都很受歡迎。
與20多年以前不同的是,如今大街上行駛的歐洲車、美國車以及韓日車大多被冠以"國產車"的名義。說是國產,不僅是中國制造,也因為它們都根據中國的情況做了改動:歐洲風向的兩廂車被加上了車尾、車體加長,另外為適應國內的道路與油品還對車架、懸掛以及引擎做了不小的調整。曾經有美國別克的車主到國內駕駛了君威以后,覺得不僅內飾高檔得無法辨認,懸掛硬出許多,而且在操控上感覺有點像歐洲車,只是碰到連續的彎才表露出美式車的本性。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國別與品牌風格在中國已經逐漸地融合。
愛車人語:品牌不可失
其實,不少人在準備買車之初確實考慮過品牌問題,那些由一汽、疝氣等大牌名廠生產的大眾、通用車往往是人們最早開始看的車,但比較了一圈下來以后最終盯牢的卻是悅達起亞、北汽伊蘭特等,原因不外有3:價格便宜、外觀時髦、內飾與配置好。但那些在海外各有完全不同的買家的汽車,能夠在國內混戰做一團,反映出來的顯然是各家產品的趨同。
季先生:波羅1.4兩廂,購車時間2002年
自述:我一直相信德國車的質量。這輛小車是比較早的一批,雖然是手動擋,但開起來還是非常輕松,大眾車的手動擋可以與任何其它對手比較一下。還有一點細節也很吸引我——新車的味道不重,應該比較環保一點。
張先生:伊蘭特1.6自動擋,購車時間2003年
自述:這車最初吸引我的主要是密封做得不錯,車內原裝音響也不錯。用下來總得來說比較滿意,只是車漆比較軟一點,另外車門比較單薄關門的聲音聽起來也不算好。其實開車只是為了代步,伊蘭特的性價比絕對比較高。
王小姐:畢加索2.0,購車時間2003年
畢加索
自述:法國車的設計當然十分有趣,這車跑長途確實很輕松,但在擁擠的都市里開表現比較一般。對于我的車,不少朋友都會說它尺寸比較大,其實這完全是大家的錯覺,畢加索應該與普通轎車無異。
蔣先生:奧迪A6L2.4,購車時間2005年
自述:在買車以前先是看天籟,然后幾乎要付錢買皇冠了,看到新上市的A6,立即決定買它。這車最大的特點是大,我在后座上裝了一個DVD,這樣每次去浙江辦事時,就可以看些片子之類的,有點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