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兩重天 點評4款銷量由冷轉熱車型
[太平洋汽車網 導購頻道]在同一個市場上,不同車型的市場表現有冷熱之分很正常,畢竟由于車型設計的不同,在滿足市場需求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然而同樣一款車型,在同一市場經歷由冷門到熱門的轉變就顯得比較奇特了。這樣的車型并不算多見,但確實存在。搞清楚這些車型由冷轉熱的緣由,也有利于我們在選擇它們時做到心中有數。例如如果它之前“冷門”的原因并不在意,后來“轉熱”的改變又正中下懷,那就很值得考慮。本篇,我們就對這類特殊車型進行一個小盤點。
![]() |
|
華泰基于之前與現代的合作背景,通過技術引進的方式于2006年10月推出了圣達菲。然而從上市之日開始到以后的兩年中,這款車型的市場表現卻一直乏善可陳,月銷量總在1000臺以下徘徊,這無疑與圣達菲目前的市場表現形成了強烈的反差?,F在,圣達菲月銷量基本上能維持在8000臺以上,屬于炙手可熱的自主SUV。尤其是剛剛過去的5月份,華泰圣達菲的月銷量沖擊到了10000輛大關,超越哈弗,成為新的SUV銷量冠軍。如此冰火兩重天的狀況,背后的原因在哪里呢?
華泰圣達菲上市之初應該說亮點不少,車頭仍掛著的現代車標散發著合資車的光環,原裝的2.7L V6發動機也顯得噱頭十足。而且之前圣達菲作為原裝進口車的時候,市場表現一直不錯,國產后17.98萬元的價格也相比過去降低了不少。但所有這些,并未得到市場的響應。其實分析緣由很簡單。圣達菲進口的時候銷量不錯,那只是與進口SUV相比不錯,絕對銷量仍然不算高。而作為現代的淘汰產品,圣達菲引進后定位自然也發生了變化。相比主流的合資SUV,華泰現代的影響力顯然不夠強大。其所配備的2.7L發動機雖然有著六缸的光環,但實際技術含量一般。更關鍵的是,由于圣達菲定位的轉變,目標客戶更注重使用成本。大排量發動機固有的高油耗和高維護費用,也讓當時的圣達菲顯得不夠經濟。
現代品牌光環以及V6發動機并沒有早期的圣達菲帶來好運
圣達菲銷量提升,是從它裝配上汽榮威1.8T發動機以后開始的。換裝發動機以后,華泰圣達菲的動力性相比過去的V6時代并沒有大幅度降低,相反油耗卻有顯著的改善。更重要的是,隨著華泰與現代的分道揚鑣,華泰對于圣達菲的定價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像1.8T版本12萬多的起價,相比過去的17.98萬元是有本質區別的。
2008款華泰圣達菲
2008款圣達菲上搭載的1.8T發動機
隨后,圣達菲還推出了售價低于10萬元的2.0L 4G63發動機的版本,雖說動力性有所降低,但價格上絕對給力。此時的圣達菲,已經由一款高不成低不就的小眾合資SUV,變成了一款價格低廉的高性價比自主SUV。這樣一來,它源于現代技術的背景、肌肉感十足的討巧造型等優勢就能夠真正顯現出來,銷量自然也就能夠發生質的轉變。
![]() |
|
風行景逸目前的市場地位與上面所說的圣達菲有點相似,尤其是4月和5月份,連續奪得MPV細分市場的銷量冠軍,月均銷量也一直維持在6000臺以上。然而景逸剛剛推出的時候,情況可沒有這么理性,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景逸都在為月銷量如何突破1000臺而“不懈努力”。
在MPV領域頗有心得的東風風行,在開始面向家用車用戶的時候,也將目光瞄向了實用性更強的緊湊型MPV,這也就是于2007年推出景逸。平心而論,景逸當時無論是開發理念還是平臺技術,都還是不錯的。景逸的平臺原型是老款雷諾風景,因而在空間拓展和布局方面有著不錯的基礎。而東風風行通過在前臉等處植入三菱格藍迪的設計元素,又讓它看上去頗為順眼。然而就是這樣一款車,在剛剛推出的時候并不受到市場關注。當時很多人將原因歸結為其緊湊型MPV的設計定位,確實有一定道理。因為在那個時代,別說自主產品,即便是合資產品中,緊湊家用MPV賣得好的車型均屬于鳳毛麟角。而且當時景逸與陸風風尚這些車比起來,日子已經算是相當好過了。
![]() |
|
景逸目前出色的市場表現,與市場的悄然變化有一定關系。即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能夠接受這樣的大空間兩廂車,其實用性的優勢也就逐步凸顯出來。不過更關鍵的原因,在于景逸隨后推出了1.5L版本。事實上,景逸的“好日子”,也是從景逸1.5L上市開始的。因此追根溯源,景逸的冰火兩重天命運,仍與廠家對產品定位認知的轉變有很大關系。
景逸上市之初起步配備1.8L發動機,很顯然是想拔高產品定位。隨后推出的1.8T版本,更顯現出廠家的這種“野心”。然而這種做法,顯然是與市場需求相悖的??紤]景逸的人群,不會是“小鋼炮”愛好者,他們更注重的是實惠的價格和低油耗。景逸1.5L推出后,無疑讓景逸找準了定位——5.99萬元的起價,對應景逸的大空間,的確是很有吸引力的。另外,景逸1.5L在動力方面也算不上小馬拉大車,它所搭載的三菱4A91發動機技術含量不錯,功率也有88千瓦,可以說完全夠用了。而且相比1.8L版本還更省油,還能“拿補貼”,性價比一下子立刻顯現,銷量自然也就隨之提升。
東南V3菱悅
![]() |
|
V3菱悅目前在自主轎車中的市場地位,比不了以上兩款車型在各自領域的“輝煌”,不過它仍可以算作是當前自主三廂家轎中的主流車型。尤其是去年下半年的表現,月銷量基本上都能維持在7000臺以上。今年略有下滑,但5000臺的水平還是有的。然而菱悅的前輩,當年的菱帥和(老款)藍瑟可沒有這么好的日子。例如藍瑟,即使是獲得三菱車標的情況下,月銷量也只能在1500臺左右徘徊。
![]() |
|
從菱帥、藍瑟到菱悅,市場變化的原因有與以上兩款車型類似的地方,即廠家對于產品定位的調整。在當年的菱帥時代,有人將其表現差強人意的原因歸結為品牌,隨后的藍瑟以事實否定了這一點。此時,則有人將其歸結為車型款式太老,但從市場同類車型的情況看,這也并非問題的核心——至少它不會比捷達老。真正的原因還是在于價格。當年的菱帥推出之時,雖然國內整體車價普遍偏高,但它作為海外的淘汰產品,起價高達12.38萬元仍然是明顯高于市場預期的。隨后雖經歷多輪調價,但價格一直與合資車看齊。2008年菱帥改款為藍瑟以后,內在并無太多變化的情況下,8.48萬元的起價也讓消費者感覺不到實惠的存在。
V3菱悅的推出,實際上是意味著東南汽車對其定位的一次根本性轉變,不再死守著“合資背景”不放了,而是放下架子,老老實實地參與到自主三廂轎車的市場競爭,5.98萬元的起價,也與之前的菱帥和藍瑟有了本質的區別??梢哉f,菱悅在內在方面,與當年的菱帥、藍瑟并無太多變化,但由于價格下了一個臺階,定位明顯不同,市場變化也就隨之轉變了。
![]() |
|
通過比較也不難發現,同樣一款車,當菱悅/菱帥/藍瑟以高姿態與合資車對抗的時候,幾乎很難找到超越對手的賣點,例如平臺老、軸距短、發動機技術一般等等。而當它放下身價參與自主市場的競爭以后,優勢卻能顯現出來,例如有著海外技術引進的背景、匹配調校更加到位等等,甚至連多連桿后懸掛、藍瑟家族的運動元素,此時都能再度被提煉出來。再結合菱悅在外觀修改方面做得也比較成功,市場表現自然也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 |
|
哈弗M2目前只有2000臺左右的月銷量,和前面幾款車是沒法比的,但如果將它與自身的原型車酷熊比起來,市場表現仍然可以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酷熊剛剛上市的時候表現還算不錯,但隨著這批“嘗鮮者”的逐步飽和,其市場表現可謂每況愈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月銷量都不足300臺,已經可以劃歸到冷門車的行列了。
與以上所有車型的原因不同,酷熊變身為哈弗M2以后,價格并沒有降低(反而有小幅增加),發動機也沒有變化。而它之所以在銷量上有這么大的不同,根本原因只有一個——外形。
酷熊的原型車是豐田bB或者說Sicon XB。這種獨特的純方盒子造型在日本非常普遍,尤其是日本本土的K-CAR,幾乎清一色地采用這種設計。長城在立項這款車的時候,顯然是受到日本如此普及的影響,并且從理性角度看它所帶來的實用性優勢也是“無與倫比”的。然而市場卻以事實回應了長城——中國市場不是日本市場,光實用不行,光性價比高也沒有用,太過另類的外觀實在是無法受到廣泛認可,旺銷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豐田bB
哈弗M2的內在與酷熊可以說是一模一樣,包括車身、平臺、動力甚至內飾都沒有太大變化,但它卻將酷熊“最要命”的外形問題解決了。其實相比酷熊,哈弗M2的外觀并不算全新設計,方方正正的盒子風格依然保留,改變的只是前臉、尾部以及一些大包圍裝飾。然而恰好是這樣一改,立刻就從酷熊的另類,變成了哈弗M2的相對主流。
除了在細節設計方面本身做得比較成功以外,更關鍵的是這兩款車在定位上的區別。酷熊作為兩廂轎車,四四方方的樣子自然是只能與另類劃等號。哈弗M2就不一樣了,它被包裝成了SUV。而對于SUV來說,外形直線條多一點,硬朗一點是正常的。這樣一來,它顯然就要比酷熊更容易被接受了。
哈弗M2與酷熊的冰火兩重天,與前面幾款車型不同,它們的內在沒有變化,價格酷熊還更便宜,區別僅在于外形設計的不同。因此,如果你并不覺得酷熊比哈弗M2難看,或者就中意酷熊的“酷勁兒”,甚至想拿它改回豐田bB的原型,那就可以毫不猶豫的選擇酷熊。它開起來絲毫不會輸給哈弗M2,有了哈弗M2的保有量“墊底”,維修保養方面也不成問題,而且價格還能便宜2000元。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