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續航焦慮的電動車 老車主體驗雅閣混動(2)
【太平洋汽車網 導購頻道】老車主體驗第十代雅閣混動,繼第一篇靜態篇[傳送門]之后,該聊聊這臺車開和坐的感受了。代步2周多,我開著這臺雅閣混動上下班通勤、接送孩子、載著一家人出行,跑了趟機場高速,可以說各種路況,各種場景都涉及了。先說整體的感受,開始我覺得這車的動力響應、駕駛質感、靜音性能和乘坐舒適感都在我的九代雅閣2.4L之上,再一次詮釋了“駕控和舒適的最佳平衡+經濟性與大空間同級最強=陸地最強”的新定義,時間長了以后,我覺得更貼切的理解應該是:這是一臺好開又沒有續航里程焦慮的電動車。
從九代雅閣上下來,坐進第十代雅閣混動駕駛座,明顯覺得坐姿變低了,低坐姿也算是新雅閣的賣點之一吧。確實是一種挺特別的體驗,新雅閣的坐姿在目前主流的中型車中,算得上最低。
有多低?以我160cm的身高,將座椅調到最低,手觸地面是沒問題的,換成別的同級車就做不到。正好近期編輯部有第八代凱美瑞混動版,我們做了個小工具測試了一下,雅閣混動的座椅最低點離地38cm,對手則是42cm,這一數據很直觀地印證了我們的體感。第十代雅閣低趴的造型,還真不是給看的,對坐姿也有實實在在的影響,就連基于TNGA平臺的對手凱美瑞,也無法與之相提并論。
不過,拍完照裝完X,我還是該怎么調座椅就怎么調,因為如果調到最低,以我身高,兩側行車視野是比較差的。雖然有一個低坐姿,但第十代雅閣也順應新的潮流,兩側車門包得比較高。身高不夠的人,坐到最低坐姿是不利于行駛安全的。即便如此,我調到合適的坐姿,整個感覺還是低于同級車的。
我問了編輯部其他體驗過這款車的同事,基本上身高在168cm左右的,將座椅調到最低,視線依然能夠得到保證。滿足享受駕駛樂趣的條件,也挺簡單的嘛。時光要是能倒回10年,我一定不喝水了,天天喝牛奶長個兒。
因為慣性思維,我們會覺得混動一般是以發動機為主,電動為輔的,但這次不一樣。本田的i-MMD結構大家都比較了解了,它是以電驅為主的。在液晶儀表盤左側圈或中控屏可以選擇顯示“功率流”,通過這個界面,我們看到這臺車大部分時候都在用電驅,發動機驅動只在低負荷工況下才出現,而且往往很快又切回電動,在這臺車的調校中滿足“低負荷”的條件比較苛刻。
這個系統的邏輯,有兩個好處,第一是讓這臺車開起來無限接近電動車,加速快、平順,第二個是發動機少啟動,或大部分時候保持在低轉速狀態,有利于整車靜音性能表現。雖然,我們整天把雅閣混動和凱美瑞混動相提并論,但實際上,兩者的駕駛體驗不是一回事。
踩下雅閣混動的“油門”踏板,依然是熟悉的本田味,不管是低速蠕行,還是高速提速,油門的響應都是快速且線性的。換句話說,剛拿本的小白不覺得上手有難度,閱車無數的老司機不覺得無聊,腳掌按下踏板,反饋力會通過鞋底傳到腳上,腳感不錯。另外,因應運動的車輛定位,雅閣混動提供包括純電(EV)、經濟(ECON)、正常(D)和運動(S)四種駕駛模式,每調一種都會有不同的油門響應性,其中S模式下最為積極,保證隨叫隨到的節奏。
保持同一個支點,腳掌左移來到剎車踏板。雅閣混動保留了本田的“前段較輕”的剎車調校,但這絕對不會讓人覺得沒信心,這樣調顯然讓更多人能快速適應它——一開始不熟,如果剎車太敏感就容易點頭。另外,結合方向盤上的能量回收撥片,只要見前方車輛減速,提高能量回收強度,就能拖慢車速,我實際的駕駛過程中,可以大量減少了剎車次數。
雅閣混動方向盤握起來要比第二代雅閣粗壯,可能對于手大的男生來說體驗會更好,我本人倒是覺得不功不過。支持四向調節,找一個最適合自己的位置,能更好地掌控它。轉向手感是熟悉的配方,低速韌性的轉向手感和反饋力,營造更好的駕駛參與感,中高速則可以體驗到精準的指向。有人說雅閣混動開起來“很聽話”,我想轉向調校應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如果還有讓我們覺得雅閣混動好開的因素,我想必須提提底盤。相較第九代雅閣,新雅閣進行了懸架改良,后懸結構優化,并采用鋁合金材質,還在連接處采用了鋁合金液壓襯套,降低簧下質量同時提升濾震品質,讓車輛在應對一些彈跳時處理得更干脆利落。加之我們體驗的這臺是混動車型,電池包增加了配重,整體個底盤呈現穩健、扎實的厚重感,確實要比上代車型顯得有高級感。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