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斯,捷達不“老” 老車主重拾JETTA的回憶
當問及王先生如何看待捷達“品牌獨立”時,他給出了最質樸卻極具道理的回答,“一定是用戶積累到一定程度”。
雖然王先生對捷達具體的銷量表現尚無深入了解,但其深知“量變誘發質變”的道理。
實際上,歸根結底,捷達能從一個車型變為一個獨立品牌,背后是以龐大的群眾為基礎的,應該說用戶規模決定了捷達品牌獨立化的正式開啟。
不妨看下捷達一路走來的市場表現。截止2002年8月26日,國產捷達累計銷量正式突破50萬臺。要知道,1997年亞洲剛經歷過金融危機,即便是隨后積極的財政政策有效化解了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效應,汽車依然是普通家庭可望而不可及的消費品。舉個例子,1997年一臺頂配的捷達王落地花費大概是12萬元,據廣州的朋友介紹,這個價錢在同期的廣州可以買下一套“兩室一廳”了。
因此,1997年能買上捷達的人都是極少數,正是如此,97年前后市場都不可能貢獻出多少訂單。換句話說,到2002年8月累計的銷量基本靠的是02年前兩三年的發力,足以看出,捷達產品是有多么熱銷。
而2006年7月14日,第100萬臺國產捷達也正式下線,距離“50萬臺下線”也剛剛過去了不到4年的時間。平均一年十多萬臺的銷量,換算成月銷那也是妥妥的“月月過萬”,該銷量表現放到現在保守地說也是長期同級前十的存在。
捷達在發展和進階過程中已經不再是一臺車那么簡單,已潛移默化地成為了一個經典符號,產品力也好,情懷也罷,捷達已經做到了雨露均沾,捷達的國產征程絕對是成功的。
關于最后一個問題,“新品牌旗下的新車型會如何選擇”,王先生一開始并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答案,因為他相信每一款產品都是完美的繼承品。
用他的話來說,“無論是VA3、VS5,或是VS7,都是不錯的車,也都能打動自身。畢竟從制造工藝上來看,相比從前的技術,早已爐火純青。以一汽-大眾成都工廠為例,完整的沖壓、焊裝、涂裝、總裝4大車間共計7座廠房,每58秒就可以生產一臺新車。這種速度是讓人放心的速度,是生產過程熟能生巧的表現。因此,任何一臺車的質量都不會讓人懷疑”。
當然了,再三思慮后,王先生最終還是給出了一個答案:”應該會考慮空間更大的捷達VS7吧,兩個孩子長大了,他們成家立業后我也即將升級成為外公,希望能在新捷達的陪伴下見證外孫的成長,也將這份溫情傳遞下去。”
捷達能夠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活躍在市場和用戶的心中,靠的就是長期保持的“技術領先”、“品質可靠”、“物美價廉”的國民車形象。如今的捷達更加安全、更加時尚、更加舒適、更加耐久、更富感情色彩,誰會說現在的捷達不復當年勇了?捷達永遠是那個捷達,無論是捷達品牌,還是捷達車型,因為捷達的根沒變,血統沒變。(圖/文/攝:太平洋汽車網 黃增鑒)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