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已停產十三年的車型卻能在中國市場呼風喚雨,捷達到底有什么法寶? 我們都知道三廂夏利是從兩廂夏利改進而來的,但要說捷達也是由兩廂車改進而來的,就很少有人知道了。關于捷達的尾巴還有個小故事:1974年第一代高爾夫取代甲殼蟲后,大眾公司也把它帶到了美國。可那里的消費者對家庭汽車的消費觀念相當傳統,只對有頭有尾的三廂轎車情有獨鐘,這個禿尾巴車在美國受到了冷遇。大眾的設計師靈機一動,給它加了個后備箱,1979年在高爾夫轎車上改進出來的三廂捷達問世了,大眾用它主打北美市場。
![](http://www.zhiyoubaobao.com/teach/bjytj/0502/pic/wt050223005_thumb.jpg)
1983年的高爾夫Ⅱ誕生了,大眾也設計了相應的捷達Ⅱ。當高爾夫Ⅱ在上世紀80年代威震歐洲家庭轎車市場時,捷達Ⅱ在北美的表現卻不怎么樣。就在捷達Ⅱ可能要從市場上隱退時,卻迎來了意外的轉機。80年代末,一汽在和德國大眾談合資,當時高爾夫Ⅱ和捷達Ⅱ都作為候選車型在國內做了試車。最后,考慮到中國的國情,一汽的決策層選擇了捷達Ⅱ,這就是我們今天熟悉的捷達。當時誰也沒想到,這個車型能在中國如此長壽,并繼續為中國的消費者所喜愛,這是什么原因呢?
老捷達——艱苦創業
今天的第一主角是輛1995年生產的捷達CL,這輛車當時的市場售價為18.6萬元人民幣,別說這個價格高,當時的普通桑塔納要超過20萬元人民幣呢。此車的國產化率在30%左右,進口件來自五湖四海,除了德國,還有巴西、南非和日本,像座椅和車窗密封條這樣低技術含量的零件都是進口的。從外觀上看,這款捷達前四分之三車身幾乎和高爾夫Ⅱ沒有區別,方頭方腦的德國風格,車艙內的布置則和高爾夫Ⅱ相同,這樣的設計對于降低生產成本有很大幫助。
和同時代歐洲、日本其他汽車生產廠商設計的型號相比,捷達總體設計上看似平淡無奇,從配置和先進技術的應用上似乎還落后于對手。再看看它的前后擋風玻璃的安裝方式還是采用老式的膠條密封固定,密封效果不如在70年代末期開始流行的熱粘密封技術。儀表盤的夜間照明還采用了老式的燈泡,而沒有采用背光照明(當時的夏利車都有這樣的配置)。其動力系統為1.6升排量的四缸8氣門化油器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