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雪鐵龍老爺車解析
[太平洋汽車網 導購頻道]對汽車歷史略知一二的朋友一定知道,為人類帶來汽車的是卡爾·本茨,為世界裝上輪子的是亨利·福特。很少有人會說起雪鐵龍為世界帶來了什么。很多人都在說雪鐵龍的Traction是第一臺前置前驅車型,但實事并非如此。這并不是說那些人是胡說,事實上Traction確實對前置前驅車型的發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首先,Traction采用了有別于當時的一種弧焊硬殼式的車身結構,這種車身結構可以讓車輛重量降低很多。在當時這是非常特別的技術,不過現在被廣泛應用于絕大多數轎車車型上。
其次Traction的懸掛前輪采用的是獨立彈簧式的懸掛,使用橫臂扭桿懸掛裝置。而同時代的很多車型還生活在鋼板彈簧的年代里。
在Traction的發動機艙里搭載的是一臺2867cc的6活塞發動機。出此之外Traction其實還有多個版本的發動機例如排量更小的1.3L、1.5L以及2.0L發動機。
法國人的浪漫和富有創造性是世人皆知的,在Traction我們其實很容易看到這點。Traction除了我們面前的這種造型外,還有2門敞篷版本與加長版本。甚至還擁有一個掀背式的設計版本,到了后期甚至還有帶天窗的版本出現,這一切在當時絕對是超前數十年的設計。
按照今天汽車的標準來看Traction的內飾可能會略顯簡單了,但是作為上世紀30年代設計生產的車型,我們不能對他應用現代的車輛設計標準來衡量。我們可以看到Traction的前排沒有像現代汽車那樣分為兩個完全獨立的空間,只是座椅被設計成了兩個單獨的座椅,前排座椅之間相互打通,這主要是因為前部較長的發動機艙容納了發動機與變速器等部件,無需再占用座艙的空間。
Traction的座椅十分的舒適,無論是面料的選擇還是座墊與靠背的軟硬程度,都讓Traction的座椅舒適度不輸給現代車型。Traction的前后排座椅均采用的是翻毛絨面布質面料,這種面料柔軟舒適。座墊與靠背的軟硬程度很像老式布質沙發,非常適合長途駕駛。
在Traction的儀表設計上我們見到一個從未看過的儀表設計,Traction的儀表方方正正的擺在方向盤下面,上面集合了幾乎全部車輛信息。轉速表、時速表、時鐘和公里數都集成在上面。
Traction在機械動力方面還有一點容易被人忽視,Traction曾經計劃生產配備自動變速器的版本,另外Traction曾經設計過一款搭載V8引擎的高性能版本車型。我們眼前的這臺Traction配備的是一個3進擋的手動變速器,操作方式是懷擋式的,這種設計曾經風靡一時,在如今還有少部分美國車仍在使用。
真正的關注細節不是僅僅嘴上說說就可以的,在Traction上我們就看到了雪鐵龍對于細節的關注,Traction從做工到用料上都體現了關注細節的認真,我們從設置上也看到了雪鐵龍對細節的關注絕非僅僅是表面功夫。
在那個年代汽車里面是沒有空調的,因此如果在炎熱的夏季出行開窗是唯一的選擇。但是如果只開側窗的話風量不容易控制,進風的方向也只有側面,因此Traction的前風擋是可以開啟的,前風擋打開的程度并不是很大,這是出于對安全的考慮,也是考慮到風量過大車內人員會感覺到不適的原因。
通過上面的介紹相信大家對Traction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盡管我們前文說到Traction并非第一臺前置前驅車型,但是Traction對前置前驅車型的意義在于推廣進了這種設計。我們看到即便是今天Traction的制作工藝也是很出色的,因此我們說雪鐵龍對于造車的追求完全可以由Traction體現出來。
1931年,40位勇士分乘14輛履帶車,分別從貝魯特和天津向新疆進發,在新疆匯合后再向北京出發,全程經12000公里。這就是汽車史上頗為有名的“東方之旅”,而確保此次行程得以成功實現的是,14輛最早行駛在中國大地上的履帶車——雪鐵龍AUTOCHENILLE 1931
AUTOCHENILLE 1931是雪鐵龍在C4F和C6F型汽車的基礎上專門為“東方之旅”改裝而成的履帶車。這14輛履帶車全部采用硬鋁板車身和鋼板機殼,同時還使用了Kegresse-Hinstin推進裝置。
“東方之旅”所挑戰的路線十分艱苦車隊經過阿富汗南部高原時遭遇了極熱天氣;在穿越喜馬拉雅山的拉奇干山口和布爾齊山口時,車隊又經受了嚴寒和雪地的考驗。
由于半履帶車的出現就是針對當時輪式車輛的越野性能不足而研發的,加上AUTOCHENILLE挑戰的道路十分艱險,因此選擇使用半履帶車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由于主要重量都在車輛的后部,以及后部應用了履帶式的行駛機構。所以AUTOCHENILLE的前輪沒有驅動軸連接,同時前輪使用的是十分簡單的彈簧式懸架。
“東方之旅”是一次漫長且艱難的旅程,所以AUTOCHENILLE的儲物能力十分強大,不僅在車身設計上預先留出了一個非常大的后儲物空間,在車身上也留有了很多的附件掛點,因此AUTOCHENILLE車身上的附件十分繁多。
半履帶車輛的出現就像前面所說其實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因為當時的技術限制輪式車輛的越野性能不高,而履帶車的公路行駛性能又差,因此才產生了半履帶車輛。半履帶車輛在20世紀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達到了發展的頂峰,之后由于Jeep這類輪式四驅車輛的出現,半履帶車漸漸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AUTOCHENILLE作為早期的半履帶車只是根據卡車為原型進行的改裝,因此其發動機以及底盤都相對較弱,從內飾上我們可以看出AUTOCHENILLE的設計還是十分的簡單。
AUTOCHENILLE是為了“東方之旅”而特意進行改裝的車輛,因此一切的出發點都是以探險旅途為目的。所有不符合實際應用的設計都沒有出現在AUTOCHENILLE的身上。
在當時干粉式滅火器還沒有被廣泛應用,不過出于對長途探險旅途的考慮,AUTOCHENILLE配備兩個滅火器,從體型上判斷應該是一種化學滅火器。
前面我們講到AUTOCHENILLE主要是由后部的履帶部分完成承載工作,這里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AUTOCHENILL的后部采用的是現在在貨車上使用廣泛的摩擦彈簧(鋼板彈簧)式懸掛系統,這種系統通過將路面反饋的力,通過鋼板之間的變形、摩擦轉化成熱而進行減震。這種懸掛的載重能力強非常適合AUTOCHENILLE。
通過觀察AUTOCHENILLE我們了解到雪鐵龍對不同領域的不斷嘗試,在20世紀20-30年代是一個冒險家的年代,很多想法借助近代科學的幫助從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人們的思想更為開放,對于極限的挑戰一次又一次。雪鐵龍品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慢慢發展與壯大的,雪鐵龍不僅參與其中同時也領導了這種追求更好的風尚。
這里多說兩句,對于一個企業利潤固然重要,但是一定要有尋求極致的追求。我們熟知的優秀品牌各自都有自己非常豐富的歷史,翻看這些歷史其實就是翻看一個品牌對自己造車理念不斷孜孜追求的過程。對于我們自主品牌國人不會有誰真的去反感他們,但是如果他們只是去追求利潤而放棄了這些更高層次的想法那么永遠將遭人唾棄。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