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些企業說,我們不打價格戰;總有一些企業說,我們追求性價比;總有一些企業說,我們不搞低層次競爭。事實真是這樣嗎?
價格競爭作為古已有之的商戰武器之一,姑且稱之為長矛。武大郎賣燒餅,從兩個銅板一個到一個銅板一個,就是最為常見的價格競爭。眼看對面飯館生意紅火,自己除了和他拼品種、拼服務外,最后只能是拼價格。這也是我們身邊家常菜飯館的共同特點——菜價便宜(當然質量不能低于平均水平之下)。
說價格戰是核彈,則是世界經濟一體化后的特有現象。由于一些跨國公司擁有雄厚的研發能力和巨大的市場影響力,他們利用價格變動所帶來的震動,足以和核彈相比。一位計算機專家曾對我說,他研究過某些發達國家在某些高技術方面對中國的市場策略:先是禁止出口或高價壟斷,這個階段往往是我們在這方面還處于技術空白或正組織科技力量攻關;然后是低價傾銷期,一旦我們研制出產品,他們則解除封鎖,價格一瀉千里,使我們的技術成果進入不了市場,最終產生不了效益,不能進入良性循環。超級計算機、高端服務器、芯片等計算機核心技術幾乎都在這條路上走了一遍。
反觀汽車業的商戰,則是把這兩種武器都演繹了一遍。年初,
廣州本田新
雅閣的價格如同一顆核彈。新雅閣性能增加很多,而價格下降一大截兒,當時別的廠家信誓旦旦地說:“
廣本與我無關,我們不打價格戰”,言猶在耳,銷量跌聲一片,價格自然或明或暗地降了下來。這就是價格戰中的核彈,他可能沒有直接命中你,但震波所及皆無幸免。
而不久前的
北京吉普的7250和6420兩個車型的降價,則是典型的價格戰中的長矛。面對
長城賽弗的咄咄逼人,吉普大舉降價,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北京市場上這兩種車型賣斷了檔。
有人認為,價格戰是個雙刃劍,使用不當,很容易傷及自身。確實有很多企業打價格戰傷了元氣,一蹶不振的。但目前的中國汽車行業不會,因為利潤高,市場潛力大,價格戰還不至于使汽車企業傷筋動骨。那么,降價什么時候會到個頭呢?只有中國的汽車價格和國際市場持平甚至更低,才有可能讓降價停一停。只有一個行業的平均利潤率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才不會有新企業覬覦進入,價格波動才會變緩。彩電是這樣,冰箱是這樣,
DVD是這樣,計算機也是這樣,難道同樣作為工業產品的汽車會例外嗎?
中國老百姓已經用上了比國際上還便宜的家電,用上和國際價格相當的汽車,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