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明確提出,鼓勵發展節能環保的小
排量汽車,但是,在被公認為“車市風向標”的
北京車展上,大排量
豪華車卻大行其道。
是汽車企業對政策導向不敏感?似乎不能這么說,在今年的“兩會”上,
廣州本田執行副總經理曾慶洪、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
李書福等代表、委員都提出了鼓勵發展小排量汽車的提案或建議。在汽車企業的產品規劃中,廣州
本田兩廂
飛度、東風
標致206、
東風雪鐵龍C3、
東風日產March等新車,都是在歐洲非常受歡迎的小排量轎車。但是,相比歐洲、日本等國政府對小排量車在消費稅、停車費等方面具體的優惠政策,我們的政策鼓勵還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此外,在
北京等大城市,對1.0升排量以下的小車,還有諸多限制通行的措施。大環境上的掣肘,讓廠家在做出最終決定的時候難免會反復掂量,既然生產大排量車沒有限制,既然大排量車的利潤率較高,那就走一步看一步吧。
當然,廠家不熱衷推出小排量車,恐怕還受到市場導向的影響。市場經濟條件下,有需求就一定有供給,需求強勁,投資一定會踴躍。小排量車熱不起來,還得從消費觀念上找原因。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認為,中國消費者總覺得汽車是財富、地位的象征,其實,汽車是一個交通工具。既然是交通工具,有錢可以買好一點的,沒有錢可以買差一點的,都能解決交通問題?墒,消費者在買車上卻有心理負擔,買了稍微小一點的車覺得沒面子,這種心態阻礙了小型經濟型轎車的發展。
錯誤的觀念還體現在對購車的理解上。好多消費者把買車與買房當成同樣的投資,要買就買好一點。但是,汽車跟房地產是兩個概念,房地產地段選好一點可以增值保值,汽車卻是從買到手
上牌之日起車價就開始“縮水”,越貴的車“縮水”越多。近年來汽車降價一浪接著一浪,越貴的車,降價的空間也越大。此外,車價只是汽車消費支出中的一部分,消費者每年都要支出一定的使用費用,轎車的排量越大,油耗就越高,修理費、保險費也高。
一位朋友兩年前花21萬元購置了一款2.0排量的中高檔轎車,辦完牌照和保險,花費已經接近24萬元。當時的想法跟大多數消費者一樣,要買車就咬咬牙“一步到位”。可是,兩年開下來,她的想法卻發生了變化———對于一個城市上班族,轎車更多的意義只是個交通工具。前不久,她下定決心換輛使用成本更低的自動擋經濟型轎車,可一咨詢,自己的舊車包括牌照費就值十四五萬。因為,這兩年里,僅這款車的售價就已經下調了近3萬元!
但愿買車想“一步到位”的朋友,能從上面的例子中得到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