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水貨車得不償失
在明知道水貨車有可能在維修保養方面得不到“國民待遇”的前提下,仍有一部分消費者下了賭注,原因之一是價格。例如,
陸虎攬勝車的水貨車賣價在121萬元到128萬元,代理商的車售價135萬元,其中的差價還是有不小的誘惑的。事實上,據代理商介紹,水貨車上少了很多針對中國市場的配置,有些安全裝備甚至明顯偷工減料。所缺配置如果配齊全,至少要在原車價基礎上再加15萬元。換句話說,水貨車的性價比很可能不如正規渠道銷售的車。對不知情的消費者而言,往往是看似得了便宜實則吃了大虧。
“水貨車”一般都是在國內的
經銷商向國外的經銷商定貨后進口的,從環節上說,好像無可厚非,其實不然。在國外,很多車輛上的標準配置與中國實際情況相差巨大,相應也會造成在使用中的差別。
首先,歐洲、北美和中東地區規格的“水貨車”,從經濟發達角度來看以上地區的實際情況要高于中國的,同樣,各種基礎設施也相應比國內進步,那么在汽車使用中起到重要因素的一點———汽油,也會高于國內的基本狀況,這就造成購買以上地區規格的“水貨車”的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存在油品質量問題的隱患,前年轟轟烈烈的那起“砸車”事件不就是因為油品問題嗎?
另外,眾所周知,很多高檔轎車中的行車電腦在使用過程中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如果進口“水貨車”的來源是非英語環境的國家,那這將會造成在中國大陸地區維修服務上的困難,在維修過程中廠家授權中國大陸地區代理商的專用電腦設備將無法進入“水貨車”的行車電腦,其中的隱患不言而喻。
最后,還有一種可能性會給消費者帶來“消費危險”。在國外,尤其是發達地區,一般在警察部門都會有一個專門的部門處理丟失車輛的,如果在限定期限內無法找到車輛的真實主人,那么,政府將會在網上或公共場所進行公開拍賣,但這些車輛已經算是舊車,故價格不會很高。這種情況就被許多“黑心”的經銷商利用,他們會競拍這些車輛并過戶至自己名下,然后將車輛翻新按照新車的價格銷售或出口到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