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搭朋友的便車回家,一路上,前座的兩位朋友一直在討論他們那兩輛型號款式相同,但出廠時間不一樣、而且價格也不同的車。據他們的結論,那輛先出廠兩年的車動力更加充沛,密封做得好、車內聲音小,就連坐在座椅上都凹凸起伏得非常舒服,不像兩年后的那輛同樣款式的車——光禿禿的,人會滑來滑去。
其實,類似的感覺經常被不少人提及。最早的
上海大眾桑塔納除了4只
輪胎與車內收音機以外,幾乎完全是由進口零件組裝而成,許多老司機覺得第一批的桑車是質量最好的。隨著國產化率的不斷提高,車的門把手、塑料密封件等開始容易損壞,到后來就連
漆面、鋼板都有人覺得質量不如以前。熟悉內情的專家大多會含糊地解釋說,廠方的制造工藝與標準只會越來越高,不會有意降低。但是,在新產品投產之初,由于產量比較小,因此廠家對質量的控制比較嚴格。不少新上市的汽車往往在產量擴大后發生這樣那樣的問題,原因多半在此。
隨著國內車廠產量的迅速增加,尤其是去年以來車價的不斷下降,與之相伴而來的確實是不少車的質量下降。雖然類似于
發動機、變速箱這樣重要的部件廠方不太可能降低制造標準,但車殼漆面往往因為舊模具延長更新而不再光亮。一些零件供應商甚至因為汽車制造廠的采購價格不斷下降,而相應地依靠降低質量來保持自己的利潤,所以在一些“不太重要”的小部件上質量會發生一些變化。
記者以為,在降價的同時質量如果有明顯的下降肯定會使自己受損甚至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喪失自己原先的地位。降價當然不意味著質量的下降,但在現階段這一現象或許一時難以杜絕。記者認為,消費者與制造廠家應該取得合理的平衡,而不是廠家一方的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