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進口車價格的上揚,純粹就是物以稀為貴。現在進口汽車經銷商基本都停止了進貨,市場上的進口車自然就少了,價格上漲也是理所當然的。”一位進口汽車經銷商說。據了解,從2005年1月1日~1月12日,天津保稅區沒有一輛進口車報關。經銷商表示,對有關政策的理解不清楚,讓他們不敢貿然進貨。2004年就有消息說,2005年國家將會實施進口車的“落地完稅”和“登記制”等兩種制度,但是具體如何操作現在尚無說法,實施細則也沒有出臺,經銷商沒辦法看清今年的進口車市場究竟是何走向,在這種情況下,經銷商是不敢貿然行事的。
另外,2004年已經公示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規定,無論進口車還是國產車必須實行品牌代理,沒拿到品牌代理的經銷商就不能銷售汽車。“《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還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正式實行,一旦開始實行,如果我們沒有拿到品牌代理,進的車不是就砸在手里了嗎?還是先觀望觀望吧。”一位經銷商無奈地表示。
一味降價不一定是好事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現在消費者當中有一種傾向,即:汽車只要降價就是對的,廠家如果不降價甚至漲價就是“十惡不赦”。2004年的那封“車價2005年崩盤”的所謂神秘郵件的出現,在消費者中引起的反響,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在郵件中,一些中高檔轎車的價格已經被“確定”到了十幾萬元人民幣,這樣離譜的價格,竟然還有很多消費者相信。“中國消費者的心理極不成熟,對待車價的想法根本就是十分可笑的。”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實際上,車價歸根結底是由市場決定的。一個汽車產品投放市場,如果供不應求,價格自然會看漲,捷達和一汽奧迪的漲價就說明了這一點。反之,如果供大于求,必然造成庫存積壓,價格也必然會隨之下降。
另外,業內人士還表示,消費者應該認清汽車的價值,這樣才能正確地看待汽車降價。“如果一味地要求降價,說實話,廠家不是辦不到,大幅降低成本、減配置或降低性價比,但是這樣一來,吃虧的還是消費者。”
個別車型的漲價不會影響到車市降價的大趨勢
雖然汽車漲價來勢洶洶,但是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次汽車漲價并不會影響到目前汽車市場降價的大趨勢,2005年的汽車市場仍然會以降價為主。業內人士表示,春節前,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量會普遍增大,一些車型的價格也會有一個小的上調,但是隨著春節后需求量的減小,各項政策的逐步落實,汽車市場上的漲價潮會逐步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降價繼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