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以前的穿著是幾十年一以貫之的著名的“綠一片”或“藍一片”,也就是說,大部分人的衣著顏色是以藍色和綠色為主,十分單調。隨著經濟的發展,本能的愛美之心有了物質基礎的支持,色彩繽紛的時裝已是隨處可見,緊隨國際流行趨勢。曾有人說,衣服不能買太貴的,流行趨勢變得太快,買貴了一落伍就只能壓箱底,就吃了大虧。
這幾年中國汽車可算是“火”得可以,銷量絕對值年年大增,私人購車已成潮流。
現在,無論是國外產還是國內產的新車,剛上市就能在中國的街頭看到,其速度不亞于在時裝等方面緊跟潮流的速度。但中國人對于汽車的審美真的跟上國際潮流了么?估計答案只能是“沒有”。
在國際車壇,歐洲、美國、日韓可稱三大汽車制造基地。日韓車系中,多以中低檔車型為主,其特點為經濟實惠,質量一般,購買及使用成本均較低,二手車殘值也較低。也有如日本豐田旗下的雷克薩斯等極少數的高檔品牌;美國車系歷來以氣派宏大著稱,車身尺寸大、油耗大、性能較優,購買及使用成本均較高,二手車殘值居中;歐系車中,法國車以人文設計為特點,購買成本中等但使用成本相對偏高,二手車殘值一般;意大利車系偏重于汽車的設計藝術,造型獨特,但普遍存在穩定性較差的現象,小毛病較多。其高端車型在購買成本、使用成本、二手車殘值方面是名副其實的“三高”;德國車系以堅實的質量著稱,購買成本相對較高,使用成本居中,而由于德國車普遍存在“質量過剩”(即產品質量的保證甚至常常超出保質期)故此二手車殘值最高。
粗看國內車市,以上海通用為代表的美系(盡管其中許多車型不是真正的“美”車)車運用靈活的市場營銷策略右右逢源;以廣州本田和一汽豐田為代表的日系車憑借越降越低的價格其銷量越來越高;以兩個大眾為代表的德系車因無法將“日久見人心”的汽車質量在短期內表現給大家,而只能在“不溫不火”中緩步向前。
都說德國人是方腦袋,刻板到家了。北京汽車修理界有個著名的“張捷達”,對一汽大眾的捷達車維修極為精通,并在實踐中對捷達車存在的一些小問題提出了簡單快捷的改進方案,報送德方,卻遲遲得不到推廣實施。后來才知道,方腦袋的德國人,對于車內任何地方的改進均要在經過50萬公里的路試后才能予以實施。這就是德國人,雖然靈活性差,但絕對認真;這就是德國車,可能不合時尚,但內在質量絕對一流。
汽車和時裝有一致的地方,都能代表門面,都有愉悅別人眼球然后滿足自我內心的功能。但汽車和時裝又有完全不同的地方,時裝質量出了問題可能會使人丟“面子”,過了季只能壓箱子低;但汽車質量出了問題可能會使人丟“命”,不想開了當二手車賣還得希望賣個好價錢。
買汽車該買什么呢?如果袋內錢不多又急于過車癮,則以價格為第一標準,但對質量、技術含量、殘值等方面要有巨大的心理落差準備。如果買輛車打算好好開個5年10年,則應以內在質量為第一標準,價格可能高、時尚度可能較弱,但其實內在的東西往往更持久,用得時間長了心里的滿足感也只會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