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6年初始,新車的粉墨登場就沒有停滯過。
標致206打響第一炮后,各種新車便蜂擁而入,直至
凱美瑞的強勢登臺,整個車市隨著氣溫的增高同步進入跌宕起伏的白熱狀態。
作為消費者,買車當然不會只考慮價格。而面對
經銷商給出價格上種種優惠的香餑餑,消費者往往表現出濃厚的關注度和熱情,也正是這種條件反射似的心理過程導致經銷商們產生“只要價格低就能賣出車"的錯覺,從而把更多的注意力鎖定在價格的變動上。有過多年
標致、
雪鐵龍等外商工作經驗,現于亞之杰伯樂任車間主任的牛建華表示:“目前中國廣大消費者在購車時還停留在一個很大的誤區中,選車先看個頭,看外觀,再看油耗,而從來不看安全不安全。”
各種
級別車型價格動輒下降一兩萬的事實證明爭奪市場占有率是需要廠家以“割肉”為代價血拼的。
廠商降價背后不僅暴露出降價車型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事實,也同樣提醒著產品技術趨于同質化的今天,品牌力量對市場的沖擊和影響。每個產品都需要價格,成功的品牌都不是靠價格戰勝對手的,只有產品的品質才是判別其生存狀態的首要因素。或許獨特性是使品牌走得更長久的有力保障。
中國汽車市場經歷了十多年的風風雨雨,我們依然把市場的重心定格在對價格問題喋喋不休的爭論中,真正需要投入精力關注并提升的汽車安全、操控品質及售后服務等問題卻始終扮演著配角。
我們都需要冷靜思考。我們的汽車廠家賣的到底是什么?我們的消費者要的又是什么?只有這樣的相互思量,我們的汽車工業才可能有所發展,我們的汽車市場才可能更加成熟。如果說我們的廠商距離一個成熟的靠品質和服務來爭取消費者的汽車企業還有很多課要補的話,我們的消費者距離成為一名成熟的消費者同樣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