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高,國內成品油價格不斷攀升,從去年3月23日迄今,油價已經連續調整了7次,且未來一段時間仍有再次全面上調的可能。在高油價時代來臨的背景下,不少消費者甚至擱置了購車計劃,即使沒有擱置,在選擇車型時也會把使用的經濟性放在考慮的首要位置。
但是,很多消費者在衡量汽車的經濟性時,通常只關注汽車的油耗、排量,而忽視包括整車使用壽命、保養周期等相關因素。有關業內人士指出,這一誤區需要警惕,油耗和排量固然是衡量汽車經濟性的一個重要指標,但絕對不是全部。
低油耗小排量車型受到追捧
油價高除了會對交通等行業造成重大影響,對經濟運行的環境造成巨大沖擊之外,對車市的影響也相當明顯。據悉,一份近期的相關調查結果則顯示,由于油價持續上漲,有81.8%的消費者明確表示在未來的計劃中將優先考慮購買小排量、低油耗汽車,有86%的消費者認為小排量車將成為中國未來車市發展的主流。而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國內主流汽車企業今年不約而同地采取了大力發展低油耗小排量車型的應對舉措。
汽車企業盈利能力面臨考驗
目前,我國的汽車市場存在大尺寸、大排量、高油耗車型比例偏高的問題,在成品油價格持續上漲、低油耗小排量汽車受到市場追捧的背景下,大量小排量汽車的入市,對整個汽車市場的消費結構會產生深遠影響,長期困擾國內車市的大排量高油耗車型比例偏高的問題有望改變,這從長遠來看無疑有利于車市的健康發展,但也很可能會令汽車企業的盈利水平面臨巨大壓力。
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由于進入小排量汽車領域的門檻相對較低,因此其整體產能的擴張速度本來就是最快的,利潤率相對也是最低的,其產銷量不斷增長的結果必然將是車價在激烈的競爭中持續下降,最終產品的盈利能力則大為減弱。
汽車經濟與否需要綜合考量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消費者的換車時間平均在4-5年左右,在跑到了15到20萬公里之后,不同的造車理念產生的不同結果也非常明顯。譬如,大多日韓汽車的保養費用都相對便宜,但通常情況下的保養間隔是5000公里,平均3個月一次。而耐用性較好的歐洲車輛雖然單次保養的價格略高,但保養間隔時間卻不可同日而語。以伊蘭特和東風標致307為例,伊蘭特一次通常是200多元,307是300元左右,但伊蘭特五六千公里就要保養一次,307的保養間隔則是1.5萬公里,不管是從時間、精力還是從實際價格上來看,都更具經濟性。
所以,盡管低油耗、小排量是衡量一輛汽車經濟與否的重要標準,但卻不是全部。汽車是否經濟,還要考慮到整車使用壽命、車輛部件保養周期等相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