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消費者不知道,現在車市降價降得厲害,只不過大都是經銷商降價,沒有以往如汽車廠家降價那么大肆宣傳。因為曾經多次降價傷害了消費者,某廠家還悄悄指示經銷商降價。
不少朋友會認為降價意味著價格水分的降低,降價后的車子相對很“值”,其實不盡然!且聽聽小戈是如何看待降價車的。
一個車子的降價背后有提高占有率、競爭、庫存壓力等諸多原因,也有諸多要素可能構成汽車降價,例如原材料降價、規模效益等等。諸多的原因造成了降價車的“復雜性”,所以我們也就不能臆斷其“值”與“不值”了。
第一,降價的車大都是“壓力車”。汽車企業降價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迫于自己的庫存或者對手的壓力,我把這類降價車命名為“壓力車”。賣得不好的車才會有這種降價的壓力,逐利是企業的天性,沒有企業會因為汽車賣的好而降價。對于一個賣得不好,或者認為自己和競爭對手比較有壓力的車型,您認為它降價后就“值”了嗎?
第二,降價車不少是“縮水車”。“縮水車”指的是那些減少配置,偷工減料的車。不少車型不是因為成本自然降低而降價,而是人為地靠壓縮成本,偷換低廉配置而賺取降價的資本。例如,剛上市的某改款車,為了顯示其價格的競爭力,把原來的后盤式剎車換成了價格低、剎車效果相對差的鼓式剎車。由于汽車的零部件很復雜,精明的廠商往往靠減少或者降低一些消費者看不見或者不好感知的配件,以求一個價格假象。有業內人士指出,降價車十有八九有這種嫌疑,尤其是合資車。性能縮水了,也就談不上值不值了。
第三,還有一類“水分車”,我把那些價格虛高的車稱作“水分車”。細心的消費者不難發現,某些品牌總是靠接連的降價來取悅消費者,動不動就樹立什么價格標桿,上市不到三年,降價幾萬元。這樣的車子能說明什么,只能說明原來價格水分太大了。降得多,也不一定值。
第四、靠殺價競爭的汽車品牌都不是大牌。我們不妨再認真梳理一下近兩年的車市,那些一直在價格上找噱頭的品牌都不是主流品牌,起碼在國際市場上不算名牌。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因為其敢于降價就是有實力的品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降價車不是什么好車!
第五、降價后不再降永遠是謊言。汽車價格底線是多少?你我都不得而知,我們需要記住的是:如果一件商品里面含有科技的成分,那么其降價或者產品升級就是永無止境的,而且科技含量越高,這個規律就越明顯,原因就是科技的進步沒有止境。就拿前些年的彩電一樣,商家口口聲聲沒有利潤了,可是降價一直沒有停止過,汽車降價同樣沒有盡頭!
有朋友說了,降價車這么多“罪狀”,那就不買了吧,如果這樣認為,那就誤解小戈了,我探討的是降價車不是不能買,而是降價車值不值得問題。如果把是否降價,是否值作為選車的依據,那您可就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