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玩車”不是富人的“專利”
來自成都汽車交易市場的最新統計,僅國慶“黃金周”期間,全市就銷售私家車千余輛,連一個打出最低價位(每輛2.98萬元)招牌的江南奧拓,也足以讓購買人群排成了長龍。
有調查顯示,在中國目前600多座大中型城市中,雖然成都市近幾年的經濟總量遠沒有發達地區和沿海重點城市那么高,但當地人買車、玩車的勁頭卻絲毫也不比發達地區和沿海重點城市顯得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9月底,在成都百萬輛機動車中,由市民購買的私家車擁有量已接近一半,并且每天還在以數百輛速度增長。
據當地交管部門透露,如今的成都,私家車的檔次有高檔、有中檔,但更多的還是價值幾萬的低價車,其占有的總量已緊緊排在了北京、上海和廣州之后,位居全國第三。
私家車驟增:“休閑型”傳統文化和習俗使然
一個既不沾邊、又不靠海的內陸城市的私家車擁有量竟排在了全國第三位!有關人士指出,其實,這是由成都人歷來崇尚休閑型傳統文化和習俗使然。
成都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寬廣的平原得之于天下獨一無二的都江堰的惠澤,素來享有“天府之國”之美稱。而生活在這塊富裕土地上的人們世世代代又少有饑饉之憂,長此已往,慢慢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休閑文化和習俗,即好吃、好玩、好樂,總喜歡尋找各種機會和形式放松身心,如泡茶館、聽說書、擺“龍門陣”以及打麻將,在解放前就已成了成都人一大樂趣和必不可少的休閑方式。進入改革開放年代后,成都人的休閑心理得到更加輕松的釋放。尤其近10年來,哪怕自己比不上上海、廣州、杭州等地人的腰包鼓脹,但成都人追求娛樂享受的情趣卻一點也不比這些城市遜色。剛剛跨入汽車消費時代,成都人又把買車、玩車當作了一種新的妙不可言的娛樂休閑方式。
記者觀察到,如今的成都人見面常會問上一句“你買車了沒有?”已基本替代了千百年來市民中流行的“你吃飯了沒有”的見面問候。尤其是今年以來,甚至在有車族中還流行開一句“你換車了沒有”的見面問候。買車、玩車:普通職工爭先恐后邁入有車門坎??應該承認,成都的私家車首先還是從富人中興起和流行開的。在上世紀初,先富起來的成都人最初買車還僅僅當作一個代步工具。但發展到今天,富人們就已不單將汽車作為一種代步工具和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是更加追求汽車時髦和舒適,更講究能不能體現個性。
跨入新世紀后,成都人的買車、玩車已不再是私企老總或生意人的“專利”,不少企事業單位的普通職工也在不聲不響中爭先恐后地加入到了有車族這支大軍中來。如記者住家所在的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全院內幾乎難得見到有幾輛私家車,夜晚停放在路邊的車輛基本上掛的都是公家牌照。但時至今日,過去只知道埋頭研究課題的知識分子也抗拒不了社會上私家車風行的誘惑,紛紛加入到學車、買車的行列中來。到了夜晚,院內所有道路兩旁全都被私家汽車擠占得滿滿的。手握方向盤:“玩”的更多的是一種感覺。
“吃省點、住窄點,但不能沒有個車,哪怕是輛低價車。”說這句話的是記者一位中學同學。其實他在工作單位只是個月薪千元多的普通職工,妻子也不過是個月薪不到2000元的小學校長,而他的住家離上班地點才僅有幾百米,但受左右鄰舍的刺激和影響,2002年也“狠”下心買下了一輛小奧拓。他告訴記者,盡管車不是天天開,每年的各種消耗也要一大筆,但想了想這輩子在成都不玩一玩車,總感覺像缺少了點什么似的。現在,他們一家三口全都學會了駕駛。
如今在成都,別說上班族喜歡買車、玩車,就連下崗職工也不甘落后。家住成都梁家巷的趙師傅十多年前下崗做了生意,不到5年時間便買下了一輛小奧拓,誰知后來由于客觀原因生意中斷,他又一次下崗。盡管如此,他每天照樣開著車四處尋事做,別人開玩笑說他是位“開著車找工作的下崗工”,他也樂呵呵地接受。
據了解,從2000年至今,成都機動車的數量因私家車的驟增而增長了好幾倍。但客觀來講,目前成都的私家車大多還是以奧拓、微型長安面包或昌河等低檔次車為主,而且私家車在工薪族中的使用頻率也并不見得很高,但崇尚休閑的成都人卻把有車當作一種“福”,每逢雙休日或“黃金周”大假,便開著私家車遠游觀光或到農家樂打牌、釣魚。該市一經濟部門官員對記者稱,成都沒有私家車的驟增,就沒有如今郊外那星羅棋布的“農家樂”。
[1][2][3]
[下一頁]
|